小编点评:镜子 Зеркало
(97/100)
回忆的灰白,对于母亲的愧疚加深了距离,想要补偿,但却一转眼母亲已然白发。碎片化加艺术与梦境确实巧妙
不好懂,但不枯燥,每一帧都值得截图的画面、诗一般的台词、适合的配乐,一场视听享受,女主演很美、表演也很出色
补评:看完解析回来了,只想说一句,老塔牛逼
本词条显示片长108分钟。
08年修复版1:47:01
17年CC修复版1:46:55,画质更佳。
9
练了十年审美,一眼看过去还是会觉得牛逼的水平
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之前,我必须静心凝神,因为每一帧画面都不想错过,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幻想,大量男主的第一视角去展现母亲与妻子,即便和母亲关系不和谐,和妻子离婚,但他的记忆和目光里,两位女性美的不可思议,诗意逻辑,肆意剪切,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都是经过想象和编辑的,真相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需要用一生去挖掘。战争、宗教、哲学、家庭……塔可夫斯基探讨了一切重要的问题。母亲被迫杀鸡时眼神的镜头,再切到她悬空的身体和父亲,太天才了!大段的沉默,没有配乐和对白,就用一个个镜头牵引着我们,塔可夫斯基告诉我们电影可以有多自由!
开头也是绿色,但是薄而脆的树叶一翻,另一面是掺了霜一样的浅绿,太北方了,狂风大作,但是雨落下来,风就停了,还有刷着油漆的木门,油漆上还留着刷子的印子,简直跟以前的东北一模一样
混沌,匆忙,没空停下来思考,可各种思绪不停在脑子里翻滚,担心,恐惧,不解……
男主口口声声觉得自己有罪,可他怨恨母亲,怨恨妻子的情绪无法抑制
甚至对儿子,也是忍不住的评判
一边是艺术,一边是战争,还有主义的盛行,但全都解释不了一点生活的破碎,无力
人们匆忙地长大,却又来不及长大,好像永远困在小时候
中间一段觉得再也不想看这些男导演的自传体,全都透着自恋,但是看完觉得,倒也不是故意自恋吧,也许这就是历史
在以前电影里女性就是被凝视的如此理所当然
中间妻子,母亲,儿子,各种身份替换比较难评,但情绪太真实了,只能表示理解吧
重看老塔。梦一般的质感,诗性的镜头语言,它能够被任意重组而仍然保持内在的连贯性,展示一种超越叙事的影像形式,一个民族的自传与叹息。泪眼婆娑,却不知泪为何而流。
「尘世的生活走到半途,我迷失在昏暗的树林深处」
「在空无一人的原野上独舞后,谁还能够归来?」
的确没有看懂但不得不佩服的一部作品。比乡愁更加抽象。有很多看似无关的事情都被包含进来了,也许这就是记忆。想象和现实也更加难区分,黑白与彩色的运用不像其他电影那样有规律,也许这就是塔科夫斯基想探讨的时间。隐喻太多,我能理解到的部分是对俄罗斯历史、文化和宗教的强调、回溯和呈现。以及母亲在作者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过于重要的、影响其一生的角色,带有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还包含一些时代的集体记忆,隐晦的历史。风吹草浪的镜头的确很美,不知道阿巴斯的电影是不是借鉴了这里。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伴随着旁白对人生的感悟,母亲在窗边突然落下眼泪。
被苏牧带着看的一部电影。
其中的镜头如同诗的俳句一样有节奏的呈现。
一部电影可以利用国家之力去拍摄私人与哲学的影像,可以说这种电影就是极限了。
“很难想象艺术形象的概念能以精确的论题表达出来,既面面俱到又明白晓畅。这二者不可能兼得”。
天才般的运镜设计;坍塌的天花板,着火的房子,渐渐消失的杯痕——梦境般的意象选取。最喜欢的一幕是重返小时候居住的房子,门、小狗、母亲、雨,无言的画面激起文字无法描述的感动。
听up:CINE马拉松的梳理,才看懂这部原来是老塔回忆个人经历的电影,“牺牲”是原名也是本片主题,他用这部电影自我剖析、反思,犯错的小男孩会得到小鸟飞来头顶的原谅,“忏悔的人都不会是太坏的人”。片中出现了舍斯托夫与普希金的书信,后者坚信:个人首先忠于自己的回忆,人们才能拥有共鸣,我们才能更加理解彼此。细腻,真挚就是它当时被很多前苏联观众喜爱的原因吧。
文字只能是表达手段之一,尤其对于这部电影而言。欲辨已忘言的东西留给重看时拾起吧。
我看懂了吗?看艺术电影(如果有这一说法的话),应该忘掉故事情节(追求故事情节,会被人笑话的),要用眼看,再闭着眼感受、体会。
看完后,我并不懂。借助于各种介绍和评论,我好象懂了。
如果不看这些介绍,我怎么知道这是导演的自传体电影。我怎么知道这是幼年的塔科夫斯基随着母亲去亲戚家借钱,我怎么知道那个口吃的年轻人通过催眠治痊了自己是幼年的塔科夫斯基在电视上看到的,只是他的一段记忆?我怎么知道画外音中朗读诗作的是他父亲,这些诗歌是他父亲写的?
也许有人会说,知道这些重要吗?我觉得对我来说是重要的,能帮助我去理解电影,明白导演想要表达什么,虽然他也许并不在意我明不明白。
一种创作方向,不是小心翼翼裁剪故事,而是把情绪、记忆、梦境、意象连缀成诗。或许电影的本质应该是镜头画面的组诗,而不是戏剧需要的那条故事线。今村昌平、李沧东、贾樟柯电影里也会把意象置入结构里去,那些超现实时刻,像诗歌或绘画里的逸笔。懂历史或文化、音乐、诗歌、美术,能看懂不同的点。这些视角综合起来,就是高度私人化的作者电影,跨越所有这些障碍,才会找到更深的共情。
纯粹的影像享受 其采用大量的诗意影像和象征元素并带有极强私人性质的叙事表达其对时间 历史 战争 土地 乡愁 梦境的思考 很难做到在剧作层面上的看懂 但诗意影像本身就比看懂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冲击力 长镜 摇镜 苹果 水草 木屋 马狗 镜子 极慢的推镜和燃烧的木屋 整体而言 影片准确的技法 独特的美学风格 充斥诗意的影像 还有在时间和现实与超现实的转换上 都令人着迷 沉醉 剧作层面上的看懂已经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事情8.7
★★★
记忆/如烟
风过/佚闻
我是不是变笨了?怎么越来越看不懂镜头语言了。注意力也很难集中。
啊————————全场最佳
时间的发条侵了水,我们在限制的梦里循环往复。一切都是镜子,风声、脚步声、木门的嘎吱声、屋檐的水声,无不像记忆那样,偶尔电击着我们,从过去的已知来到当下的现实,到底谁是镜子,哪又是反面,别胡思乱想了,不如看看风来的地方,听听渐近渐远的脚步。很美很意识流,虽然我看不懂,但是我确实看完了(笑,我喜欢熊熊燃烧的火焰,喜欢玻璃清脆的破碎声,更喜欢人的麻木带来的宁静感受,我允许这个世界多带点荒谬,让我仔细欣赏这镜中的世界。
24.3.25 第一部。说剧情简单的,真的简单吗?哪怕简单,第一遍就能看得顺吗…当然大概还是捕捉到了,老塔也给了线索,比如对话的男人就是父亲,印证了猜想。必须时刻记住这是回忆录,是自传体。理解和解读应该保持一个度。
在个人经验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独爱的意象,它们没有象征(至少别人无法解读这个意象的意义),它们的意义存在于每个人自己的记忆里。
一颗星给部分画面,一颗星给部分bgm。真如苏联当年的影迷所说,他是个自大自恋自私又浅薄的导演,观众花了将近两小时看他的思绪跳跃自言自语、他老爸的诗旁白和他遮遮掩掩欲盖弥彰的和平主义理性主义。莫斯科电影厂对他真够包容的,这种剧本也给他拍,还烧了座木屋,可能是因为那个苏联面孔军官背对文 革激动群众并维持秩序的画面吧。满地教员雕像,群众举红 宝 书是狂热,他家里挂契科夫画像安德烈卢布廖夫海报,看达芬奇画作就是卓而不破?
因为我的脸盲,一边看一边想分清谁是谁,可是更分不清了。嘴角有痣的小男孩估计是导演的化身,是唯一记得清的。结尾很好,很好!老塔让人久久回荡在心间的就是那空间、重量十足的结尾。为了结尾值得一看,值得在中途睡两觉,偶尔一憋烤火的手。 作为私人记忆,时代记忆也在里面,而再除了时代记忆,艺术发展也在里面。这种运镜,对雨、火焰、漂在空中的传单、窗帘,也是启发着影像工作者们。泛着粉色的金色阳光,一定是人类的美妙记忆。
虽然我看不懂,但是大为震撼。
你知道的,我看电影是要小众的,导演名是要反复背的,票房是要崩盘的,情节是令人昏昏欲睡的,概要是不知所云的,色彩是黑白的,声音是静默的,和朋友提起是用豆瓣热评的,问起我这部电影讲了什么我只能沉重地摇头说想起了我的故乡。
诗化的电影,电影化的诗
看的时候完全不理解,但很奇怪的是看进去之后感到很平静,就像是在做梦一样。在观看的时候,我想到,我们整日面对的那些电脑手机屏幕似乎也是一种镜子。
【阿姆De Uitkijk】
超越性的神奇开场,雨中之火、回首时的轻风、治愈的口吃。所有家庭记忆的部分(尤其是外景)都很好。
诗意的声画结合并不能让我为这部电影给予很高的评价。可能参差不齐的电影评分也在表现着所有欣赏者对于电影本质理解的差异。这种影片更像是对电影的一种解构,如果说通过画面这种介质去讲述一段不知所云的故事是好的,那么可能还有很多好的影片等待人们去发现。我个人的偏见还是好的影片是人们在探索与发现之后产生共鸣,而不是执意钻研之后才懂得的零零星星。
本片是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一部自传体电影。幼年的塔科夫斯基随着母亲(玛格瑞塔·泰瑞柯娃 Margarita Terekhova 饰)去亲戚家借钱,他独自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发现了一面镜子,并通过镜子审视自己,在巴赫的音乐中,塔可夫斯基的回忆慢慢带出了一系列的事件:电视上在播报一个口吃的年轻人通过催眠治痊了自己;一个被家庭忽视的妻子遇上一位迷路的乡村医生,两人之间产生若即若离的关系;一个未曾露面的叙述者与前妻在争吵;一个早熟的年轻人备受军事指导员的呵责。这些毫无关联的片段式回忆通过镜子串联起来,展现了导演对时间、历史、生活、土地、梦境等意象的哲学思考。
导演的母亲在影片中扮演艺术家的母亲;他的父亲,一位著名的俄罗斯诗人,在画外音中朗读自己的诗作。
意识流,诗意,非情节驱动,要改变传统的观影方式,知道画面中肯定有高浓度的各种隐喻,但和《伊万的童年》不一样,没人带基本看不懂
目前这类型我还没有缘分,走神无数次,该片男性叙事很明显,但看内容的话,不会补第二遍
看了“雕刻时光”寻了过来,果然大师不是常人能随便看的,一头雾水😓
神了
5.0 惊人的对视 记忆中镜子以对视为动作抽象化 老塔有着上帝给的天赋
美到极致的镜头。慢节奏就是要让观众进入女主情绪中,一呼一吸之间,饱满的内在张力呼之欲出。
诗意与美学
和诗萍一起,虽然get不太到那些私人经验,但整部片都好美啊
压抑而美好,每个人应该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这两年总是想起小时候坐在筐里,我妈干完农活骑车载着我回家,傍晚的风吹过路两边的玉米地发出沙沙的声音
过段时间再看一遍吧…
(97/100)回忆的灰白,对于母亲的愧疚加深了距离,想要补偿,但却一转眼母亲已然白发。碎片化加艺术与梦境确实巧妙
好伟大…好伟大…好喜欢…好神…好伟大…俄国人你们太牛逼了…好伟大😭😭😭😭😭😭😭好伟大
不好懂,但不枯燥,每一帧都值得截图的画面、诗一般的台词、适合的配乐,一场视听享受,女主演很美、表演也很出色补评:看完解析回来了,只想说一句,老塔牛逼
梦境的递归
拜读《雕刻时光》而想看《镜子》
看不懂你诶,辅食机
感觉得再看一遍带中文字幕的…
我真的看不懂….(以后来二刷吧
确实是一篇诗歌。
《雕刻时光》 错乱糅合记忆
2023-01-15 塔可夫斯基-7
本词条显示片长108分钟。08年修复版1:47:0117年CC修复版1:46:55,画质更佳。
影片中的镜头运用十分出色,无论是宽广的风景还是细微的特写,都充满了艺术感。特别是那些关于镜子的镜头,既象征了主人公对自我的审视,又反映了现实与内心世界的交融。这种视觉上的巧妙处理,使得影片更具深度和层次感。
美与困并存
塔可夫斯基的诗意真的跟环境融为一体,但又不仅仅如此,里面有哲学思考,往事追忆等等,属于自己的世界
母亲坐在木栏杆上守望,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无奈;父亲虽然失去,但他的影子却时常出现。。。
9练了十年审美,一眼看过去还是会觉得牛逼的水平
我其实不太理解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追捧。或许只是我成长了,或许只是世界变了,或许是我病了。idk
人生恰似镜中花水中月。
看不懂但很美
分不清人和辈份。各种脸盲。儿时的风,是否都吹的那么优雅。如果可以,我们永远是婴儿,享受着母亲的庇护
镜头没有想象的那么美
太过隐秘和伟大,以至于无法用言语形容。
求求老天赐予我一个这样的森林和森林里的小木屋吧
看完迫不及待地想再看一遍
有些感觉是文字表达不出来的,或者说是不能被准确表达的。
4.5/Feeling>Understanding的電影,一種個人精神的表現,但是塔可夫斯基卻努力讓觀眾了解自身的經歷和感情。Ideas never stopped shaping history. 在離開蘇聯後,他的力量仍未消減。
风随回首起
【二刷】最晦涩最深奥的塔可夫斯基,也是最私人最感人的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的7部影片里,《鏡子》恰好处于最中心的位置,是有意为之吧!"人生就是照镜子,镜子复制你的脸,现实复制你的心。童年的你看到父亲抛弃母亲,即便你反感父亲,发誓不像他,但等你长大了,也会抛弃妻子"
探索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能承载的内容,是童年、战争、历史、诗歌、梦境、现实、自然、物品、液体等等的集大成作。
我知道这部片子很美
叙事结构和色彩转换都很牛。
开头也是绿色,但是薄而脆的树叶一翻,另一面是掺了霜一样的浅绿,太北方了,狂风大作,但是雨落下来,风就停了,还有刷着油漆的木门,油漆上还留着刷子的印子,简直跟以前的东北一模一样混沌,匆忙,没空停下来思考,可各种思绪不停在脑子里翻滚,担心,恐惧,不解……男主口口声声觉得自己有罪,可他怨恨母亲,怨恨妻子的情绪无法抑制甚至对儿子,也是忍不住的评判一边是艺术,一边是战争,还有主义的盛行,但全都解释不了一点生活的破碎,无力人们匆忙地长大,却又来不及长大,好像永远困在小时候中间一段觉得再也不想看这些男导演的自传体,全都透着自恋,但是看完觉得,倒也不是故意自恋吧,也许这就是历史在以前电影里女性就是被凝视的如此理所当然中间妻子,母亲,儿子,各种身份替换比较难评,但情绪太真实了,只能表示理解吧
重看老塔。梦一般的质感,诗性的镜头语言,它能够被任意重组而仍然保持内在的连贯性,展示一种超越叙事的影像形式,一个民族的自传与叹息。泪眼婆娑,却不知泪为何而流。「尘世的生活走到半途,我迷失在昏暗的树林深处」「在空无一人的原野上独舞后,谁还能够归来?」
那旷野刮起的两阵风隔着荧幕一下子就刮进了我的心里
很多时候,能传达和感受到的只有直觉,介质是意象,是水、火和镜子。
怎么才能评价呢
电影和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有时候只需要跟着流淌情绪
使用了相同的演员,原来如此。大师的镜头,无与伦比啊
一种记忆和幻象相交织的感觉,第一部塔可夫斯基,对于安静的长镜头真的超爱,很喜欢。
镜子的完整。镜子的破碎。镜子的影子。镜子的反光。镜子上的斑点。镜子的过去和未来。镜子的镜子。
本来打算写点什么,现在又不想写了,重在感受。
总能在老塔电影里看见自己梦中的回忆,好像什么都在其中,结束后又什么都没剩下
被苏牧带着看的一部电影。其中的镜头如同诗的俳句一样有节奏的呈现。一部电影可以利用国家之力去拍摄私人与哲学的影像,可以说这种电影就是极限了。
导演不是导演,电影不是电影,是意识流的海市蜃楼,是灵魂跳出躯壳的一场梦,是最最飘逸的诗集。塔可夫斯基像行吟诗人般翻阅自己的记忆,这种沉浸态度真让人着迷。
能在(没有人嚼爆米花)的电影院里看这部片子,感到幸运。黑白和彩色画面的拼接,房间里的台灯、火光爆破后陷入黑暗,小鸟落在男孩的帽子上,又被病床上的手抛向空中。
5/5
我也认为这是最美的电影。
必须看过
塔可夫斯基对长镜头表达太强了,一开始担心自己看不懂,看着看着就安静下来了,人生如白驹过隙,故事的开头是一个女人在等人,故事的结尾是一个女人回头在这片草地里看到了苍老的自己。啊,被深深地击中了。
看完觉得不懂(忘了这是自传体),看了解说觉得封神。或许就是无意识的人云亦云,但还是希望美其名曰对电影理解的走向得到了指引。意识流这样的东西总是会创造一个又一个理解的路口,又因为小小的参差而导向属于自己的结局。
助眠,难评
碎片化的诗意影像,不需理解,只需体验
看完了《镜子》,再加上之前连着看完老塔的三部经典,两部虚无主义科幻+一个自传式梦境,差不多可以升天了。。。并且还买上了《雕刻时光》,莫名其妙就是会被莫名其妙的人事物吸引。人类的本质是由好奇心组成的吧233333
好美的镜头 还以为是恐怖片😯好梦核/看完了,没看懂(挠头)画面倒是很美,给人很平静的犹如梦中的感觉,连接真是随心所欲,感觉除了导演本人没人知道想说什么
看不懂。像散文一样凌乱的细节,又像纪录片一样,有真实的场景内容,但它们之间又没有什么关联。说运景风光特别美,也谈不上。但可以感觉到电影艺术的这种特殊性,导演有特立独行的捕捉和表达。适合特定人群的观看和鉴赏,可能不适合普罗大众。
“影片《镜子》如同一块不规则的岩石突出于今日苏联电影的风景中。长久以来没有一部苏联影片像它那样运用了独特的和自由的语言。长久以来没有一部苏联影片如此深入地探索了俄国的或苏联的自我意识”。
“很难想象艺术形象的概念能以精确的论题表达出来,既面面俱到又明白晓畅。这二者不可能兼得”。天才般的运镜设计;坍塌的天花板,着火的房子,渐渐消失的杯痕——梦境般的意象选取。最喜欢的一幕是重返小时候居住的房子,门、小狗、母亲、雨,无言的画面激起文字无法描述的感动。听up:CINE马拉松的梳理,才看懂这部原来是老塔回忆个人经历的电影,“牺牲”是原名也是本片主题,他用这部电影自我剖析、反思,犯错的小男孩会得到小鸟飞来头顶的原谅,“忏悔的人都不会是太坏的人”。片中出现了舍斯托夫与普希金的书信,后者坚信:个人首先忠于自己的回忆,人们才能拥有共鸣,我们才能更加理解彼此。细腻,真挚就是它当时被很多前苏联观众喜爱的原因吧。文字只能是表达手段之一,尤其对于这部电影而言。欲辨已忘言的东西留给重看时拾起吧。
好看
很强烈的自我表达,但很可惜nosensetome,看得还是太早了内心没有与这种愧疚感产生共鸣
忏悔 愧疚 梦境 意识流 回忆 风是父亲 水是母亲 火是生命的力量
意识、梦境、回忆、童年、亲情、爱情、战争、政治….糅在一起,抛却了情节、逻辑和表面的快感,融合成作者很私人的影像,老塔享受着作为电影名导的特权而肆意挥洒,与观众而言,人和人不同,也不必强求看懂另一个人,只能从中共振自己对于生命的感知…镜头是绝美的…
多希望我看懂了(用直升机制造的灌木丛的浪
我看懂了吗?看艺术电影(如果有这一说法的话),应该忘掉故事情节(追求故事情节,会被人笑话的),要用眼看,再闭着眼感受、体会。看完后,我并不懂。借助于各种介绍和评论,我好象懂了。如果不看这些介绍,我怎么知道这是导演的自传体电影。我怎么知道这是幼年的塔科夫斯基随着母亲去亲戚家借钱,我怎么知道那个口吃的年轻人通过催眠治痊了自己是幼年的塔科夫斯基在电视上看到的,只是他的一段记忆?我怎么知道画外音中朗读诗作的是他父亲,这些诗歌是他父亲写的?也许有人会说,知道这些重要吗?我觉得对我来说是重要的,能帮助我去理解电影,明白导演想要表达什么,虽然他也许并不在意我明不明白。
😇😇😇
老塔的电影不需要看懂,只要去感受就行!
再看一遍
很遗憾没有看懂,但是有一位朋友说她看这种电影是一种疼痛感,触及内心角落的疼痛感……嗯嗯。
看不懂
伟大!词汇的贫乏让我难以描述,108分钟,敏锐细腻,诗意斐然又庞杂浩大,给我类似的感觉还有一人,那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首隽永的影像诗,很难说看懂了什么。语言如此苍白无力,那怎么办呢?通过一面镜子,观察并审视遥远又靠近的生活。
。。。不知道是声音难听还是俄语难听反正念诗的时候难听得挺难受的
我要打12分
很难受。知道是这样,时不时欢乐的歌曲里画面是史料,水声一滴一点入耳,老年人走错房间,结尾正好呼应森林里。女人一直在哭泣,也说不清到底是谁带给谁悲伤,看完后整个人的心情是下雨的蓝色。
我也希望我的房间下起暴雨。
三星半
镜头语言很美,虽然我并没有看懂电影到底在讲什么
十分的抽象,十分的深刻,水与火的交融
这么高的评分。并不是很好理解的电影。紧张感与母亲,伴随着母亲一生的紧张感,在生命的终结处。一直没有办法想起年轻的母亲,想象着李双双……
被海报骗进来看的这部电影,真的看不懂在讲什么
终于开始看塔可夫斯基,但感觉真不应该从这部自传性过强的开始。(毕赣、王一通们的模仿实在是毫不克制啊。
塔可夫斯基最佳
诗意
xiazai
镜中的故我和母亲住在童年的居所中,他能清楚地描绘出风的形状。意识流就是有这样的力量:在迷惑和恍惚中,让人不知不觉地流下泪水。
看了3次。前两次睡前看都睡着了。老实说雀实没看太明白。以后还会重看。冥冥中有种太阳照常升起带给我的感觉,触及到了最纯真的影像性。
★★★记忆/如烟风过/佚闻
我是不是变笨了?怎么越来越看不懂镜头语言了。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啊————————全场最佳
不知所谓
影像化的诗
。。。我看不懂,但我大为震撼。
开始看不懂但很想看,看完之后搜了点解析,当“忏悔”二字出现时整部电影瞬间清晰了。确实是一个男人在表达忏悔的电影。
最爱
一个人的梦呓,记忆的闪回,家庭的不睦,童年的失落,前妻和母亲的投影,家族与社会,都和父亲的诗歌在错综复杂的镜子里搅拌、纠缠。
诗意,梦境,对话
光是看看场面调度与室内跟镜头就足以震撼人心
太老的片子了,不过很好,看看前苏联的电影。真的不错。
纯粹沉浸到影像中去,不去试图理解、进入,所有一切“意义”让它悬置,让我们拜服于大师的图像吧
一堆梦的集合,看的不知所云,但是有点难过,地磁暴结束了吧
破碎美学 记忆哲学
电影的时候,我一直跟自己说,这真是件残酷的事情,那些被深藏的、隐秘的、难言的、丑陋的伤疤一并被揭开来。
“我有个朋友十五岁的儿子跟他说 我要离开你 看不惯你到处讨好人的样子”
人类回忆有没有基底的相似性 之于我 就像科幻片儿里的时光隧道 总能降临到某个时刻
很抽象,但终究是大师的忏悔,感动
老塔的电影还是要通过影像去感受美啊
24.3.25 第一部。说剧情简单的,真的简单吗?哪怕简单,第一遍就能看得顺吗…当然大概还是捕捉到了,老塔也给了线索,比如对话的男人就是父亲,印证了猜想。必须时刻记住这是回忆录,是自传体。理解和解读应该保持一个度。在个人经验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独爱的意象,它们没有象征(至少别人无法解读这个意象的意义),它们的意义存在于每个人自己的记忆里。
生命是一场被冷落,被疏离后的反叛,结果本应由我全部自行承担。
记忆流淌出别样的介质,我们在此中消溺。
醒着做了一场梦
整部电影挺美的
愧疚无法弥补,只能在心中默默忏悔。
一开始看得一头雾水,后面也只略懂不断重溯回不去的童年记忆。画面很美,巴赫的配乐也好听,需要再二刷感受另一种电影诗学。
找时间二刷
没看懂 听了之后懂多了
没看懂,可能这就是艺术吧
很美,但其内容我不敢乱评。
腐木、社会主义、妇女、飞不起的麻雀、鸡、潮湿、战争、一些虚无主义的诗、契诃夫、牛奶、大火…意识流太到位以至于看完都不知故事的发生。喜欢电影呈现出的做梦的感觉,个人向严重万幸电影足够醇厚,观感不至于太脱离。
静谧、流淌
有点难有点难
永远的母亲 永远的丈夫 看不懂但大为震撼。
有人说这部电影像诗集可以常拿出来观看。说实话真看不懂。
给我看的云里雾里的,不跟风,给个三星
绝美的意识流的私人记忆
再次,再来一次
有时候我们真的分不清梦境与现实,历史洪流与个体挣扎,遗忘与记忆,即使有一面镜子摆面前。。。
太私人了,能隐约感受到什么,但是并不明确
好美 感受到言语的无力 乡间的镜头竟然引起了共情
在生命中不断发现镜子,发现那种映射
关于梦,关于记忆,关于内心深处的爱和已然逝去的家。
永远热情,永远快乐,你要的生活,只能自己给自己——张皓宸
亮点是风、火、水、光等元素的运用,尤其是风。故事几乎是支离破碎,不知所云。场景、美术不错,其他真的受不了,难熬。还用了大量的纪录片素材(包括中国的),取巧。
虽然我看不懂,但是大为震撼。你知道的,我看电影是要小众的,导演名是要反复背的,票房是要崩盘的,情节是令人昏昏欲睡的,概要是不知所云的,色彩是黑白的,声音是静默的,和朋友提起是用豆瓣热评的,问起我这部电影讲了什么我只能沉重地摇头说想起了我的故乡。
崩塌、梦境、虚幻、镜子、历史、旁白、回忆
这就不是能让人看懂的电影,感谢小伙伴让我坚持到最后~~~~~
看不懂,但每一帧都超级超级美
在家人们协助下完成第二部塔导观影。(反正,我要说李安导演的名言….)
私人 感受 风吹来了记忆
第一次看到珍宝岛事件的影像,那些举着主席语录高呼爱国口号的年轻人,你们还好吗?现在人的脸上很少露出那么坚定的信念,大无畏的表情了。
不明觉厉,很喜欢前段的镜头语言
诗化的电影,电影化的诗看的时候完全不理解,但很奇怪的是看进去之后感到很平静,就像是在做梦一样。在观看的时候,我想到,我们整日面对的那些电脑手机屏幕似乎也是一种镜子。
看不太懂,但美得令人震撼。
跳跃的火焰和唯美的诗,内心投射的符号为载体拼凑成的美轮美奂的视听艺术。对于我的意义就是可以反复观看母亲的背影和那阵风,流泪的画面开始和记忆吻合起来。
好私人的一部作品。我不该拿这部开启塔可夫斯基,过段时间再看一次吧。
黑白与彩色交织的镜头雕刻着塔对于过往模糊与深刻独有的记忆。得了不装逼了,我看不懂…
诗意的情感表达
真没看懂
风跑过草地的一场整个人麻了
草地 飞行幻想 还有别抄群魔了
人呐真奇怪,会对过去怀有永恒的思念,又想从过去中解脱出来,同为内心自我的投射,费里尼的马戏团离我更近,老塔的记忆离我太远,初看难以共鸣,或许常看常新。回乡途中观影老塔,看完后睡的很香😇
在镜子中依旧看不清过去、现在、未来
没太懂 但是好美 最后一段好牛逼。
非常的意识流,最后那里选的配乐很震撼。
一首残酷的诗
当眼泪决堤时才发现早已泪流满面
一些刹那,我们的一生也是一个刹那,或是由一些刹那所组成。
总觉得像我们对儿时的回忆,一阵一阵的,总不连续的
宛如梦境般的。观影门槛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似乎是比较高的。但是塔可夫斯基的场景调度和镜头转换运用自如得可怕,若能更深入地了解导演,这部电影的观赏性会是极强的。
电影可以不讲故事
结合导演的书《雕刻时光》,理解影片的主旨有关愧疚与忏悔,看起来难懂的色彩、光影、人物、时间变换自然呈现眼前,不由得满星佩服。
像一部自传,让人感触颇深
塔氏的回忆
在空无一人的平原上独舞后,谁还能够归来?
比较难懂看了一半
牺牲、愧疚、忏悔。过去当下未来都是连接的。(童年的影像很美
很艺术,很美,很诗意,也没看睡着,但却没接收到信号。(后劲十足,为了那阵吹过田野的风,飘落在森林的雨,还有静静在燃烧的屋子,加一星)
诗意的,哀愁的,梦幻的,回忆的。像舞台剧,童年里燃烧的房子和风吹过的田野,以及湿头发的女人一抬头突然看见房间里落下的大雨和建筑碎片,略有Peeping Tom的舞美风格,但显然更少荒诞更少隐喻,更多温情更多追忆。还是第一次看塔可夫斯基,一片柔和雾霭。
【阿姆De Uitkijk】超越性的神奇开场,雨中之火、回首时的轻风、治愈的口吃。所有家庭记忆的部分(尤其是外景)都很好。
第一次看的时候真是忍受不了,絮絮叨叨抽象且支离破碎;这一次看是读到导演写的《雕刻时光》,内容十分真诚地想有所表达,于是从上次结束的部分开始一直看完。感受是它的主旋律是一个时代和民族的切片经由家庭和个人的人生时刻来进行阐述,并且这种影像更加直观地冲击和启发心灵的所见所想,是相当有价值的诗篇
塔可夫斯基导演的伟大的作品,一部值得去深深体会,让人感同身受的作品
每个人都是这世界的一面镜子 现在也是过去和未来的镜子。长镜头绝美 像是不断把环境把人耦合交融起来。女主也好美 但电影也真的晦涩 坚持看到最后 很爱后面几幕在乡村的雨天 我的童年就是奶奶家这样的绿色和雨水 伴随着一些静谧的开门声和泼水声,差一点哭出来
依然没看懂,但各种意象在组合交叠后传达出的独特诗意仍能于无声处动人心弦
雕刻时光
睡得很香…
一个用镜头说话的导演,影片名字起的真不错,电影有时候不需要使劲的看,很多人执着于看懂电影,但其实无论你如何解读一部电影,终究还是像看镜子一样,每个人都只能投射出自己的影像,所以电影这门艺术任何打分与评价都只是偏见.那我也只好大大方方的说,我欣赏不了!
倍速过了一遍,几次差点睡着。高分电影,不适合自己就是折磨。
爱是愿意去复盘关于我们的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牺牲、忏悔、爱意。
看了半个小时,太碎了😂欣赏不来,短时间不尝试看这个导演的电影了
很多人可以走进你的生活,很少人可以走进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