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点评:站台 还是喜欢看现实主义电影,别的节奏太慢的电影看不进去,站台这样一帧帧过卷时代缩影的片子却总是深得我心。全片大部分是定镜头,小部分跟随摇镜头,没什么花里胡哨的镜头切换,好像故事就发生在我的眼前。小镇的故事好像那个时代的切片,贾樟柯说的听觉文献性在片中很突出,他的每一部片子的听觉元素都好准确,有情感关系、时代背景,计划生育、文工...

主演
王宏伟,赵涛,梁景东,杨荔钠,韩三明
发行日期
2000-09-04(威尼斯电影节)
标签
站台

小编点评:站台

还是喜欢看现实主义电影,别的节奏太慢的电影看不进去,站台这样一帧帧过卷时代缩影的片子却总是深得我心。全片大部分是定镜头,小部分跟随摇镜头,没什么花里胡哨的镜头切换,好像故事就发生在我的眼前。小镇的故事好像那个时代的切片,贾樟柯说的听觉文献性在片中很突出,他的每一部片子的听觉元素都好准确,有情感关系、时代背景,计划生育、文工团承包等时代元素处处可见。构图上总感觉人物位于画面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处,人物小小的,更多的留给背景和时代,这些人物就更像时代的“注脚”和“图章”了。

极具本土特色的新现实主义风格。相比小武而言叙事更加分散、故事格局更大,不过片长还是有些过长,显得不够集中。但其影像风格又无比抓人,根植于偏远乡土中的粗糙,营造出极具特色的纪录片气质,大量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少量车上的运动镜头、无特写,隐藏了镜头的存在感,但又用精心的构图暗藏感情。半野喜弘的少量配乐单独听来很出色,但放在本片中,总觉得与鲜明的时代调性不搭。大众的进步也是小众的落后,追不上的火车、望不到的远方,人们进步得期盼,又进步得迷茫。非常喜欢片中对大量刷墙字画的记录,这些无名的小人物,就同墙上的大字一样,成为了时代的注脚。

贾樟柯没大家说得那么好,我发现他还很别扭的,拍电影写文章总是遮遮掩掩,想要掏心掏肺一番,又不能很大方。但是这时候他让人想这一代,下一代…
喜欢贾樟柯的山西,长三角小孩都爬不到那么高的,顶多在土堆上踮一下。

想给我妈看这部电影。在本片里车是个关键的符号,画面中的人往往被装载在车里,车载着他们穿过古城墙离开又归来,他们在车里放声高歌后来从车蓬的尘土中钻出,故事以模拟火车的鸣叫开场,最终却是以同样用蒸汽发出的烧开水的尖叫声结束。一个是模拟中的理想时新之物,后者是对前者的模拟,却又是最真切最为简陋的存在。于是主角昏沉着,不复当时的叛逆热切,不再去追赶那辆所有人都竞相挤上的车子,也听不见婴儿的笑语,或许只是当年火车离开后的失落从未散去,而在野地里为自己点燃的那丛火也渐次熄灭了。人与车的关系恰是人与时代关系的显影。电影的声音做得很充实,画面里成对的人物调情,背景是枪声;二人争吵,背景是军队训练的口号;当钟萍走进流产手术室,背景是阅兵的新闻播报。与此相反的,半野喜弘的配乐有刻意煽情的痕迹,王宏伟演技真好。

一曲《姑苏行》将故事带到遥远而模糊的历史中,个体的命运在叙事中并未变得清晰,但和大背景一样沉重,不想留也出不去,那些丝丝缕缕的愁绪、情感寄托总是在古旧荒废的街巷间、黄土地大山间漂浮着,记忆里总觉得有过一些事发生了但不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就如崔明亮不知为啥总是忧愁(一点也不明亮),鲜活的钟萍也不知为啥从影片中没结局的戛然而止,大家也不知道未来该干啥,自己为何走到如今的境况,改革浪潮下走一步是一步。

一群小人物,一个年代,一段往事,似乎带着我的思绪回到了过去,太棒了!
此外,电影中每一帧都很有感觉啊,难得截了那么多的图

这部电影已经不知道在硬盘里面存了多少年了,贾樟柯总是描述中国最普通最贴近生活的一面,但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他没有把口号时时刻刻地挂在嘴边。从三峡好人到小武再到天注定,山河故人,通过渺小的个体反映整个世代的变迁。不像芳华和漫长的季节刻意美化曾经的历史,没有批判更加没有埋怨,时间就像一把杀猪刀,就像一个旁观者娓娓道来。
贾樟柯不是一名导演,更像一名艺术家,只是这种艺术,我并不想懂的太多。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属于那个年代人们的残酷青春

非常喜欢贾导电影中的那些一幕幕场景,让我穿梭回我出生前的二十多年里。例如影片中随时随处听到的广播喇叭背景音、街道以及看枪毙死刑等等。看到崔明亮和尹瑞娟在城墙上的暧昧对话,让我梦回小时候的恋爱场景。影片中人们对大城市的向往和对新潮事物的向往都是活生生的人们最真实的本性啊,无论什么时代都是这样。还有一幕非常让我受触动的就是韩三明这个角色,他和崔明亮等人又不在一个水平上了,在时代巨轮前,很多人都像他一样渺小。最后就是崔明亮等人看见火车激动的心情,以及追着火车跑直到停下来。那火车就像当时的时代变革,太快了,让很多人望着它最终不知所措。时代发展总是必然伴随着阵痛!

改革时代的列车匆匆开过,留下站台上追不上列车的人。贾导的长镜头十分传神,关于两个时代前后的变化也拍的非常好,平反的广播想必掺杂了些个人情感吧,各个方面都看得出来比《小武》成熟了很多。可惜后半段过于仓促含蓄,有些地方讲的不够深入。(了解到因为歌曲版权问题在公映时删减了39分钟的片段,现在网络上也找不到193分钟的原版,真是遗憾…这与部分情节的不连贯也有很大关系)

影片最触动我的莫过于那几个青年集体奔赴那远来的火车,在车尾呐喊的情景了,呐喊澎湃过后,傍晚山谷旷地的寂静与崔明亮点起的那旺盛又渺小的火焰,空旷的山谷间,群山环绕,荒无人烟,几个年轻虽然从家乡飞出来了,但在看世界、追寻心之所向的远方的路途中又被困住,彷徨无力,傍晚的蓝色调更加起到了强化渲染的效果。周围影片几个青年再次回到故乡汾阳,仅以一个车内主观镜头展现,简单明了,增强观众共鸣,又是那熟悉的街道。镜头一转,崔明亮已回到家中,坐在母亲身边吃饭,再熟悉不过的画面与动作,一切回到起点,回到了那从小一直庇护着我们的小窝。安之若然的生活也并不是什么上不了台面的选择啊,苏东坡,活成什么样不在于环境与时代,而在于我们内心的信念与力量!

站台虽然也好,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小武。就是,站台里的年轻男女的友谊很深刻,钟萍和尹瑞娟,张军和崔明亮,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穿着时新的裤子烫着流行的卷发,文工团的火车呜呜呜地向前开,他们有过短暂的青春,然后慢慢地被磨灭。时代的脚步快速急遽,个人的梦想无法阻挡它的生猛,于是只能变作泥沙躺倒在沙发上。后面拍得沉重而累赘,中年男人的理想破灭,远没有前半部分好。

9分
结尾真是太有意思

在那个时代的那个地方,似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传统社会和传统家庭就好像鱼塘中不断慢慢缩小的双层网,裹挟其中的人们,让他们最终都被无奈的挤到同一个归路去,不管是充沛灵魂还是叛逆风流的特性就这样被消磨殆尽。

崔明亮不再明亮,而是成为了和父亲一样腐烂在这个小县城的又一个普通的丈夫、又一个普通的父亲。

这也许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了,因为太过真实又太让人无奈。

站台是小镇青年追梦出城的起点 也是梦旅人被现实锤打后无功而返的终点 人物都站在了人生的站台站在激变发展的八九十年代 乡村与城市 理想与现实 个体与集体间的龃龉 梦想该何去何从 火车的笛声缘起于对远方的期待与幻想 经由现实的残酷变得悲喜交织 消磨于平庸的生活 文工团的年轻人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 桎梏于未得享受到改革春风的西部地区 现代化建设没有借腾飞的翅膀给权贵之外的人 反倒历史的进程磨平了锋利的棱角 但电影却勾勒了经济浪潮下失语阶层的生活 他们都没把握时代的脉搏 但却拥有了整个时代 时间流转 底层命运 青春迷惘 梦想破碎 归于自然

2284
难评,贾的电影总让我觉得他缺乏一种“灵性”;简介里说他们“却拥有相对丰盈的精神世界”,然而我只看到了他们的封闭和随波逐流,这才是一种虚假、易碎的“幸福”,可能在我眼里歌颂农乡生活并称之为“幸福”实在不可思议。

4.5+。青春远去,人们无限伤感。然而即使在个体的青春岁月中,我们依旧能够看到汾阳小子贾樟柯对记录时代变迁的执着。影片中对于这些“被前进的时代撞倒的人”的讲述虽然不多,但却也成为一种无法抹去的悲凉底色。

2000年没有来临时,我们对未来的时代充满无限憧憬,正如《站台》中那首《站台》的歌词所写的一样:“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人们等待着千禧年的到来,似乎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然而集体允诺犹如神话,汾阳大地上一群年轻人仍旧迷茫与烦恼,他们不知道明天将会以何种方式来到。

大概在10年到13年之间
当时老爸常去偏僻的川里的野渊玩水游泳
夏天一家去玩水
远远看到川旁几栋半废弃的煤矿楼房
开车经过附近的混凝土坝 过川对岸
一个棕色眼镜框 灰裤子的男的站在摩托车旁 穿着很年代感 远处些是位年轻女的 不说话 看起来不熟络 大概是一对对峙的情侣 我好奇地看着他们 和那个男的隔着玻璃对视了一眼
多年后看到小武的剧照 让我回到那个瞬间 看完站台 我想起这个故事

全片舒缓,平静,技法质朴,大量的长镜头,仿佛看了一部两个小时半的八十年代汾阳青年的纪录片。片中亲切的汾阳话(虽然是隔壁孝义的),以及到现在依然存在的黑煤窑,经常走拉煤大车而被染黑的土路,长得跟汾阳旧城没什么区别的孝义旧城,一出门就能看到山的村子等等元素,虽然不是那个年代的人却也能引起共鸣。汾阳的路是修不完的,火车是追不上的,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最后满身疲惫,究竟是惋惜梦碎,还是感叹平凡可贵?

科长的作品总是让我既爱又怕:爱他对山西小县城小人物精准的刻画与还原,那份土味的屌丝气息混杂着小地方小人物的点点自大和不自知的落寞,其实是每个山西人心中的真实烙印,让人熟悉,又有点羞愧;怕他拍得太真太准太狠,这走不出的县城、走不出的土味人生、走不出的希望与失落、无奈与挫败…幻想与停滞在闭眼与现实之间重复再重复,直到时光消磨、人和命又有何改变…

“哥,这是五块钱,给了文英,告诉她一定考上大学,不要回这村了”
汾阳爱情故事,属于八十年代的回忆。很感慨,那个年代离我很远,只能从电影中窥探。但是在我看了这么多电影后,我对那个时代反而有了叶公好龙的感觉。那个时代很好,但是我不会想回去。或许有的东西,就是用来回忆的。在一个午后,瘫坐在沙发上。

(6)钟萍的离开,是因为对法制和现状的不满,更是因为对张军感到失望。张军在钟萍离开后,留起了长发,直到彻底把她放下才剪去。

尹瑞娟看不到她和崔明亮的未来,便早早掐灭了爱情的火苗。结婚后,相夫教子,过着普通汾阳女性的生活。而崔明亮,从怀抱理想主义的二流子到赚钱补贴家用的顶梁柱再到顺应时代变化的现实主义者。

一个个长远镜头表现出了每个角色的惆怅与无奈,他们都曾年轻鲜活过,最终却像沙砾那般,被淹没在洪流中。

必须五星,科长以前的画风竟然如此自由自在,惊了。最好的那种青春片,一车年轻人去追赶火车和王宏伟在荒野上点燃野火,对未来的期待和虚无竟能同时出现。最好的那种“史诗片”,原来真正的中国往事在这里,80年代的青年群像,一切都在环境音和人物对白里,如此真实贴地。怀旧金曲是一种时代的集体记忆,响起的那一刻能把所有观众拉回情绪里,《站台》、《是否》和秧歌队的歌声们或以插曲和背景音出现,讨巧但与剧情严丝合缝,让人无法讨厌。

贾樟柯独有的一种纪实感,体察这片黄土地。
不知道这片是有啥问题,资源贼难找。晋语片十里不同音,我也只能听懂只言片语,还得靠着日语字幕里的汉字理解,这太荒谬了。

tm的,什么b玩意儿。三星全给的技法
钟萍透着股北方姑娘大方的机灵劲儿

贾樟柯电影系列的开始篇,几乎没有近镜头,都是固定的长镜头。
改革开放开始,流行歌曲,喇叭裤,烫发,恋爱,舞蹈,私人承包,铺天盖地的涌入了中国社会,和过去单调红色狂热的时代一刀两断。此后的四十年中国的每一年都是巨变,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规则同样是巨变。这部电影是珍贵的民族记忆。
搞艺术自认不是普通人的崔明亮最后还是普通到窝囊的一员,碌碌无为。他代表了大部分人,任时代如何变幻,一直在底层挣扎。只有在错过列车后才知道错过了

科长的片子,细看太残忍,于我。一直没看繁花也是因为,经济腾飞离我们太遥远,追着火车跑却一直望不到的才是我们。不,崔明亮比我好太多。
扣一颗星是因为太糊了,有时候分不清谁是谁。但涛在台灯旁的那段舞实在是美。

如开头导演所写,“献给自己的父亲”。这是献给父亲那一辈人的电影,80年代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们南下闯荡,洋溢着青春的热情与欢笑,怀揣着奋斗的梦想与希望。电影聚焦汾阳文工团的几个小人物,随着改革开放,文工团从公家变为私人,而后又随着社会生活变化逐渐衰落,最终在挣扎与怒吼声中被时代淹没,每个人回归故乡过其平凡的一生。

3260th
改开至64期间县城精神空间的变迁史

看起来感觉淡淡的没啥压力我喜欢,有时候活泼,有时候沉默。社会风气转变、改革的时代浪潮、被剥削掉生命的矿工、没有了爱的夫妻等等。关于这群热爱文艺的年轻人,影片展示了很多种人生的走向,体现了时代浪潮下和故乡命运交缠不清的看似有得选实则是被推着走的个体命运。无论是执着文艺的崔明亮还是为了稳定的生活放弃了文艺的尹瑞娟,最后都殊途同归地留在了家乡的小镇甚至还结婚了。中途离场的钟萍没人知道其结局,但是她带着不可言说的故事离开了,似乎化身成了一个神秘的符号。我没有觉得结尾是像简介里的“精神世界彻底断层”那么夸张,只能说是大家都逐渐被现实磨平了棱角。最喜欢的镜头,一个是卡车前行大家一直唱着“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还有瑞娟独自在办公室里忘情起舞。前者是意气风发的洒脱,后者是孤独无声的美丽。

疯狂的飞奔追逐路过的火车,他们的梦想就像火车远去的汽笛声,只留下一刻的热烈和响亮,永远的困在此地。
期待着抵达终点,等待着欲望对象的出现,痛心着它们总是缺席。花花世界真好,它偷走了你最为珍贵的天真和轻盈。

是一部很长很慢的电影,观影过程就和电影里的主角们一样,总是期待着会发生什么,但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生活依旧平静,即使结果不同。崔明亮和尹瑞娟最后在一起了,相爱的张军和钟萍却分别了。文工团分开后依旧在时代中挣扎,改革开放,时代变更,对于青年来说意义究竟在何处?尝试过后世界依旧还是那么的小。看的版本很糊,期待修复版本。

崔明亮(王宏伟)、尹瑞娟(赵涛)、张军(梁景东)、钟萍(杨天乙)是山西汾阳县文工团的演员,改革开放初期,他们过的虽是普普通通的日子,却拥有相对丰盈的精神世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令他们见识到了各种新鲜事物,也使他们对自身有了更多的认识,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然而当时间来到 1980年末时,他们发现虽然各自早已面目全非,却仍然一无所有。

相比如广州那样的沿海城市,如汾阳这样的中国内陆小县城改革开放的步伐总是迟缓凝重的,可是崔明亮他们并没认识到这点。而他们为挣钱不断将自己的底线降低,则造成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彻底断层。

相关电影

182 条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 头像
    守护迷你星 投稿者

    不知第几刷了,第一次看大概十年前了

  • 头像
    李同学脾气暴躁 投稿者

    是否 这次我将真的离开你

  • 头像
    真尖头 投稿者

    第一次看科长的片子,我以为是大闷片,其实还好。里面的配乐实在是带感,很欢快,是上升、交错与走南闯北的年代。7.7分。

  • 头像
    渔人 投稿者

    早期的贾樟柯都真好看,哪天找出来再看一遍T_T

  • 头像
    假装开心 投稿者

    补签

  • 头像
    胖林儿 投稿者

    时代变了,路就好走了吗?

  • 头像
    吴嘉靖 投稿者

    我记得那天考完研出来,心里特别失落。我强烈感觉到这本应该是自己成功绝佳的机会,可那些本来会做的题都没能来得及写完,已经可以预见自己失败的结局。我给并肩作战的兄弟发了条消息问他:“难道失败是人生的主旋律吗?”他回答说:“我们的先辈们,他们何尝没有过一些理想,可他们一代代终究也只是最平凡和普通的人。”

  • 头像
    栗树叶 投稿者

    对于我来说,《站台》是《小武》的加长版,是延时叙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卑微与希望,是对古老青春的追忆,是对时代微尘的悼念。

  • 头像
    任艺窗帘 投稿者

    7.5/10

  • 头像
    林书亚 投稿者

    “爱一个人 就要爱她的全部”“谁说的?“一个老朋友 普希金”看完这几句对白,感觉父辈那个时代真好,人们被裹挟在改革中前进,未来充满了希望,经历过浩劫之后,又整装前进。感谢贾樟柯这部献给他父亲的电影,让我们能回头再看看80年代。

  • 头像
    儒牛教育 投稿者

    很做作。

  • 头像
    信徒 投稿者

    走南闯北最后还是逃不过卧在小沙发昏昏沉沉

  • 头像
    代国权 投稿者

    那个时代的迷茫也不比现在差多少。

  • 头像
    茵茵 投稿者

    贾樟柯没大家说得那么好,我发现他还很别扭的,拍电影写文章总是遮遮掩掩,想要掏心掏肺一番,又不能很大方。但是这时候他让人想这一代,下一代…喜欢贾樟柯的山西,长三角小孩都爬不到那么高的,顶多在土堆上踮一下。

  • 头像
    想做木头人的大白兔 投稿者

    纪录片一样

  • 头像
    沈小芯 投稿者

    歌舞团的年轻人们敞开怀在空旷的雪地里撒野,下一个镜头是一列火车由山谷里驶出。几年前在晋东南,我也曾见过那样的运煤火车,在苍茫的山脉间穿梭。当时还不明白,列车得以滚滚向前的燃料里,不只有煤,还有多少签下生死状的三明表弟。

  • 头像
    柏灵子 投稿者

    站台,来的来,走的走,时代在前进!

  • 头像
    沐庭度假 投稿者

    张军!!!!!!!

  • 头像
    手机上买 投稿者

    拖沓,毫无重点。

  • 头像
    明媚笑 投稿者

    他們在電影院看的那部印度電影 那句 阿巴拉古 勾起了我的童年回憶

  • 头像
    依旧是晴天吖 投稿者

    站台是意象,也是意境。

  • 头像
    故里 投稿者

    75

  • 头像
    我好乐乐 投稿者

    这大概会是我最喜欢的贾樟柯电影,简单几句说不完,但是会绝对的喜欢

  • 头像
    李志成 投稿者

    风雨烟摇,史诗串烧,命如草芥,如辙今朝。舒缓长镜,闷者自骚。

  • 头像
    龙元熄颤汤在线服务 投稿者

    时代飘零之感,放大放大再放大人生路程怎么做都逃不开命运安排

  • 头像
    青衫文客 投稿者

    一群小人物,一个年代,一段往事,似乎带着我的思绪回到了过去,太棒了!此外,电影中每一帧都很有感觉啊,难得截了那么多的图

  • 头像
    河北镁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稿者

    8/10

  • 头像
    公子千华 投稿者

    “没有了青春的人都爱眯个午觉”,闪耀的灯球下面蹦迪的人一转眼就无精打采,也许身子里的青春被抽丝后都是一个模样,这很贾樟柯。

  • 头像
    简简单单不难 投稿者

    记录时代的影片

  • 头像
    快乐御猫 投稿者

    喜欢全部流动的音乐,来来回回的旅程,火车的汽笛,弥散开来的一种怅惘。

  • 头像
    清雅 投稿者

    节奏有点慢,远镜拍摄画面不知道用意何在,评分虚高

  • 头像
    马总 投稿者

    伤痕

  • 头像
    梅西西 投稿者

    那首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小时候参加村里人家的葬礼,音乐队总是唱这首歌

  • 头像
    链小鱼 投稿者

    美姐更好

  • 头像
    缈沐 投稿者

    镜头还是美的,好喜欢留白啊

  • 头像
    一夜奈良山 投稿者

    远去的火车

  • 头像
    举着花流浪 投稿者

    站台上的人,盼着火车来。火车鸣笛离开的那刻,他们却望向了退去的风景。当漂泊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归属感不会再来;而路是征途,也是终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 头像
    爱分享 投稿者

    那时候拍电影似乎都不用演,往那一站,就是一台戏。站台一直在那,火车来了又去。火车驶向云外,梦安魂于九霄。火车晃荡晃荡带走了青春,日子过着过着就成了时代。

  • 头像
    小雅 投稿者

    年轻人就该自由就该随性!

  • 头像
    高胖 投稿者

    比小武情节弱,但是更贴近生活。迷茫的青春已逝,在耳边呜咽的只有那沸腾的水壶,而不再是火车。

  • 头像
    一生无悔 投稿者

    里面的人仿佛被困在了那样的时空里,一次又一次的离开汾阳,却又一次又一次的被开往汾阳的列车带回。幸运的是理想不会突然死亡,不幸的是理想的余温一直不会消散。

  • 头像
    七星小鱼星探社 投稿者

    用镜头克制地记录,个中情绪全凭自己体会

  • 头像
    小邢讲装修 投稿者

    配乐依旧出彩,看到后面才找到涛姐在哪里,王宏伟的表情总是很模糊,但能看懂,因为我周围的人有着一样的脸,我的周围也有和他们一样的悲伤,所以时间到底活在了什么。地方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来相会,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谁啊?

  • 头像
    卤三味 投稿者

    看得不知所以……

  • 头像
    无求品自高 投稿者

    这部电影已经不知道在硬盘里面存了多少年了,贾樟柯总是描述中国最普通最贴近生活的一面,但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他没有把口号时时刻刻地挂在嘴边。从三峡好人到小武再到天注定,山河故人,通过渺小的个体反映整个世代的变迁。不像芳华和漫长的季节刻意美化曾经的历史,没有批判更加没有埋怨,时间就像一把杀猪刀,就像一个旁观者娓娓道来。贾樟柯不是一名导演,更像一名艺术家,只是这种艺术,我并不想懂的太多。

  • 头像
    小云朵 投稿者

    很早之前看到 补一下。

  • 头像
    蔚蓝第六时限语培淙淙老师 投稿者

    没字幕大大影响体验…

  • 头像
    陶渊明的故乡 投稿者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属于那个年代人们的残酷青春

  • 头像
    腐草 投稿者

    八十年代的中国县城文艺青年的生活和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集。

  • 头像
    国强百货一啊杰 投稿者

    4.5

  • 头像
    阳阳妹妹的小饼干 投稿者

    收音太差了,看着很难受

  • 头像
    一杯星 投稿者

    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 头像
    乐逍遥陈 投稿者

    生活就是如此

  • 头像
    书韵人生 投稿者

    逝去的青春

  • 头像
    琳琳精致 投稿者

    90后对这种场景真的无法抵挡,就像时间倒回了二十多年一样,一帧一画都是真实的世界,所有人和事都处于转型期,环境动荡变化太快

  • 头像
    我真是太可爱了 投稿者

    一种感觉

  • 头像
    原始人 投稿者

    讲了一群怀有梦想的艺术青年被现实一步步打击,不断向现实屈服的故事,挺简单的情节,拍得倒是复杂,两个半小时角色的变化也很猝不及防,看得人有点疲累

  • 头像
    不知道取什么名字 投稿者

    “前叶倩文时代”

  • 头像
    深谷幽兰 投稿者

    能理解,但不能设身。

  • 头像
    是阿月 投稿者

    八十年代,那个观念、眼界、生活都充满快速变迁的时代,人们开始经历了多少年都未曾有过的分化。贾樟柯献给把电影献给他父亲,我也要把电影推荐给八十年代青春芳华的父母。

  • 头像
    不难最初的记忆 投稿者

    前面一节睡过去了…其实是第一次看科长…这个时代的电影镜头没有太多变化,不知道是条件所限还是本意如此,但很喜欢

  • 头像
    冰山雪莲 投稿者

    科长早期作品自己看还真不懂,草草结束。得看看解说

  • 头像
    纪守全 投稿者

    也许现在可以作为一种对比,相较年轻人头脑想象中的那时候的生活

  • 头像
    爱丘山居 投稿者

    年青人总是不顾一切地追赶时代的列车

  • 头像
    小龙虾培训学校 投稿者

    不知为何口音很亲切/“原来苏修的北面是我们汾阳”/几个画面很像薄荷糖

  • 头像
    丸子 投稿者

    镜头超级美,但是我没太明白

  • 头像
    今夜月色真美 投稿者

    喜欢,很平淡现实,鸣笛萦绕💕今天的映后氛围特别棒,人数不多但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还针对一些情节浅拉了一下片。

  • 头像
    悠呦呀 投稿者

    时代的细节

  • 头像
    流水 投稿者

    有些地方会产生疑问,想拉片看,但是绝对会懒得拉…

  • 头像
    王彦坤 投稿者

    时代广场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人民广场

  • 头像
    枫烬 投稿者

    贾樟柯原本规划中的处女作,结果没钱先拍了《小武》。本片是历史洪流和个人命运结合的最有冲击力的一部。

  • 头像
    黎黎 投稿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站台

  • 头像
    投稿者

    无论如何汹涌,还是要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总会有人溺毙在那

  • 头像
    投稿者

    结尾很触动

  • 头像
    徐如果 投稿者

    9分结尾真是太有意思 在那个时代的那个地方,似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传统社会和传统家庭就好像鱼塘中不断慢慢缩小的双层网,裹挟其中的人们,让他们最终都被无奈的挤到同一个归路去,不管是充沛灵魂还是叛逆风流的特性就这样被消磨殆尽。崔明亮不再明亮,而是成为了和父亲一样腐烂在这个小县城的又一个普通的丈夫、又一个普通的父亲。这也许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了,因为太过真实又太让人无奈。

  • 头像
    杨先生旭日 投稿者

    火车站台作为一种意象 负载着对远方和未来生活的无尽期待 映照个体对现实的抗拒和无奈 青春的梦想 最终以成长为名 被没入到平庸琐屑 呈现畸变年代的小城被时代所裹挟 又被时代所遗忘所抛弃的生命状态

  • 头像
    夜尽天明 投稿者

    社会变革下小人物生存状态和命运起伏,以及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无力

  • 头像
    椰肉子 投稿者

    火车啥声啊……被甩在时代后的小镇青年们一生都在追求火车汽笛的声音。承包制改革后的文工团、越来越开放的性和婚姻、终究要回去的汾阳

  • 头像
    张强 投稿者

    看着那样的结局,还有点伤感,不如就此别过

  • 头像
    一伽一瑜伽 投稿者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没能沉下心来看。没想到西川还会演戏。

  • 头像
    玲珑剔透心 投稿者

    时代感,亲临现场感,历历在目,触人心扉

  • 头像
    傻红叔 投稿者

    2284难评,贾的电影总让我觉得他缺乏一种“灵性”;简介里说他们“却拥有相对丰盈的精神世界”,然而我只看到了他们的封闭和随波逐流,这才是一种虚假、易碎的“幸福”,可能在我眼里歌颂农乡生活并称之为“幸福”实在不可思议。

  • 头像
    不喝咖啡会 投稿者

    4.5+。青春远去,人们无限伤感。然而即使在个体的青春岁月中,我们依旧能够看到汾阳小子贾樟柯对记录时代变迁的执着。影片中对于这些“被前进的时代撞倒的人”的讲述虽然不多,但却也成为一种无法抹去的悲凉底色。2000年没有来临时,我们对未来的时代充满无限憧憬,正如《站台》中那首《站台》的歌词所写的一样:“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人们等待着千禧年的到来,似乎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然而集体允诺犹如神话,汾阳大地上一群年轻人仍旧迷茫与烦恼,他们不知道明天将会以何种方式来到。

  • 头像
    周华 投稿者

    复数的体制下,个性必然被抹煞。前段扑面而来爹味的背面是权利对话语权意识形态的绝对控制。

  • 头像
    姜小 投稿者

    大概在10年到13年之间 当时老爸常去偏僻的川里的野渊玩水游泳夏天一家去玩水远远看到川旁几栋半废弃的煤矿楼房开车经过附近的混凝土坝 过川对岸一个棕色眼镜框 灰裤子的男的站在摩托车旁 穿着很年代感 远处些是位年轻女的 不说话 看起来不熟络 大概是一对对峙的情侣 我好奇地看着他们 和那个男的隔着玻璃对视了一眼 多年后看到小武的剧照 让我回到那个瞬间 看完站台 我想起这个故事

  • 头像
    感恩 投稿者

    #戴锦华中国电影50部 我以为我上了大学就上车了,我以为我来北漂就上车了,我以为我努力就上车了,原来我一直在车尾追着呢。

  • 头像
    气科技 投稿者

    对我来说,贾樟柯并不会在电影里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他的影像就像是对过去某段时间的人物日常生活的碎片化记录…站台尤为明显。有很多动人的温情瞬间…

  • 头像
    才神爷 投稿者

    的确是长长的站台,也终于回溯到了科长作品最原始、最核心的吸引力,那种无声、平常的力量感。回头想想好像后期作品都是对这部作品的扩展,本质好像都没离开站台,没离开这种向往和彷徨。赵涛随着音乐逐渐打开的舞姿,非常感动。

  • 头像
    周祎 投稿者

    时代啊时代

  • 头像
    小城大艾铺灸理疗馆 投稿者

    结局不错 整体太拖了

  • 头像
    彡情缘丿永恒灬 投稿者

    喜欢跳舞

  • 头像
    程序媛媛 投稿者

    4.5 呼啸而去的火车和远眺的年轻人比薄荷糖好看

  • 头像
    我宝胖嘟嘟 投稿者

    那个年代就这样,为嘛不过审

  • 头像
    范锡松 投稿者

    明明是比《小武》晚两年的作品,为什么各方面都不如《小武》呢?

  • 头像
    读者 投稿者

    绝大多数人都是被时代抛弃的,感谢导演聚焦

  • 头像
    等待戈多 投稿者

    最喜欢崔明亮站在火堆前的那一幕,年轻的火,在连绵的大山和荒芜的原野中熊熊燃烧。贾樟柯有意用空镜头让我们审视单调的群山、古老的城墙,躁动的心飞不出那个时代。

  • 头像
    针刺棉无纺布 投稿者

    青年一代又一代的真实写照

  • 头像
    爱夏 投稿者

    9

  • 头像
    十轮 投稿者

    八十年代,原本是我們感覺最好的年代,透過賈樟柯的鏡頭,發現那也是一個夢想最多,失落最多的年代

  • 头像
    若谷 投稿者

    景啊人啊 有一种小时候记忆中的感觉 像在看纪录片 时代的印记太浓了而且再也无法复刻了

  • 头像
    憨啸亭 投稿者

    浪潮 年代感 喜欢看涛跳舞(这部里不知道她叫啥因为没字幕。因为我第一次看贾的电影,山河故人里她叫涛,而且涛给我的印象极深。我就一直叫她涛了。 感觉看到了爸妈的青春,小城之春。

  • 头像
    智家家居 投稿者

    选景构图加一星,年代感加一星。

  • 头像
    雲淡風輕 投稿者

    “哥,这是五块钱,给了文英,告诉她一定考上大学,不要回这村了”汾阳爱情故事,属于八十年代的回忆。很感慨,那个年代离我很远,只能从电影中窥探。但是在我看了这么多电影后,我对那个时代反而有了叶公好龙的感觉。那个时代很好,但是我不会想回去。或许有的东西,就是用来回忆的。在一个午后,瘫坐在沙发上。

  • 头像
    张嘻嘻 投稿者

    零碎

  • 头像
    朕的心事 投稿者

    本来就很散,没台词的长镜头又多,老师还分了三周放,看得比较烦躁

  • 头像
    蜡笔小旧的 投稿者

    (6)钟萍的离开,是因为对法制和现状的不满,更是因为对张军感到失望。张军在钟萍离开后,留起了长发,直到彻底把她放下才剪去。尹瑞娟看不到她和崔明亮的未来,便早早掐灭了爱情的火苗。结婚后,相夫教子,过着普通汾阳女性的生活。而崔明亮,从怀抱理想主义的二流子到赚钱补贴家用的顶梁柱再到顺应时代变化的现实主义者。一个个长远镜头表现出了每个角色的惆怅与无奈,他们都曾年轻鲜活过,最终却像沙砾那般,被淹没在洪流中。

  • 头像
    姚娟 投稿者

    似乎没什么能长久,风雨飘摇着一个时代过去了

  • 头像
    小巷故事 投稿者

    伤感而富有诗意的影片,记录整个八十年代里,在这片波澜不惊的土地上,一个个普通青年的萌动的欲望,他们对外界的澎湃想象和现实中的苦闷。

  • 头像
    半岛经济论 投稿者

    生活死气横秋,每个人内心却兀自奔涌。

  • 头像
    木木女未 投稿者

    3.5

  • 头像
    云端传奇 投稿者

    时间有能力让一切回归平静~喜欢死了,太有八十年代的那个味了。涛姐那会还满脸的胶原蛋白。

  • 头像
    壁虎漫步 投稿者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老婆七八个,孩子一大堆。” 能真正说清那个八零年代的只有那些曾经有梦的人,曾有的青春、梦想、躁动、激情蛰伏在意识的底层,亲切而遥远。

  • 头像
    悬剑 投稿者

    无法拒绝贾樟柯

  • 头像
    卢柏君 投稿者

    光辉岁月化为无奈、无常和一个人的夜晚音乐响起时情不自禁的起舞

  • 头像
    李嘉玮 投稿者

    怪不得都说贾樟柯影片有一种莫名的时代悲壮感,这对我而言多少还是产生了影响的,让我思考起现实和电影真实之间的关系,也让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电影之门。客观来讲这部的故事人物情感羁绊等等我并无多少共鸣之处,或许是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贾的“无所顾忌”,至少他敢“真”。

  • 头像
    紫罗兰紫罗兰 投稿者

    就很有真实感,文工团的公转私、明亮爱情的夭折、纯纯欲动的性觉醒、反抗父权、卖命的煤矿工…那个年代大概就是如此粗糙

  • 头像
    健康咨询小贴士 投稿者

    冲不破桎梏的浪漫

  • 头像
    低若尘埃 投稿者

    逝去的永远回不来了。向往的永远在路上。Ps:音乐是选的真好。

  • 头像
    钟世宇 投稿者

    一个时代

  • 头像
    大七 投稿者

    看不太懂

  • 头像
    大学初中生 投稿者

    生命的虚无感

  • 头像
    正企建筑小苏 投稿者

    这么好会不会是因为真的很像侯孝贤,汾阳来的人

  • 头像
    西弗斯的猫眼 投稿者

    贾樟柯独有的一种纪实感,体察这片黄土地。不知道这片是有啥问题,资源贼难找。晋语片十里不同音,我也只能听懂只言片语,还得靠着日语字幕里的汉字理解,这太荒谬了。

  • 头像
    小小小小 投稿者

    tm的,什么b玩意儿。三星全给的技法钟萍透着股北方姑娘大方的机灵劲儿

  • 头像
    志在四方 投稿者

    看的贾樟柯的第三部电影,含涛量不足哈哈,看到后期有点感觉,不过我是不太喜欢了,感觉和自己的共鸣还是少了点

  • 头像
    何其平 投稿者

    一般吧,时间有些长。

  • 头像
    水希儿 投稿者

    拼命走也走不出的小镇,轻而易举就踏入的生活

  • 头像
    华诩福 投稿者

    历史的回忆。从电影认识上个世纪末。

  • 头像
    北冥 投稿者

    虽然我没在那个时代生活过,但是贾樟柯的电影足以让我信服那个时代就是这样的

  • 头像
    以梦为马 投稿者

    刚好前段时间看了《风柜来的人》,莫名觉得这两部所描述的东西有些相似之处,只是整体气质不大一样。

  • 头像
    洪维怡 投稿者

    “我们站长在家里呢”“那你审查什么”

  • 头像
    开宝莲 投稿者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

  • 头像
    千阙唐诗 投稿者

    “打死贾樟柯”

  • 头像
    熊二 投稿者

    贾樟柯电影系列的开始篇,几乎没有近镜头,都是固定的长镜头。改革开放开始,流行歌曲,喇叭裤,烫发,恋爱,舞蹈,私人承包,铺天盖地的涌入了中国社会,和过去单调红色狂热的时代一刀两断。此后的四十年中国的每一年都是巨变,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规则同样是巨变。这部电影是珍贵的民族记忆。搞艺术自认不是普通人的崔明亮最后还是普通到窝囊的一员,碌碌无为。他代表了大部分人,任时代如何变幻,一直在底层挣扎。只有在错过列车后才知道错过了

  • 头像
    悠後 投稿者

    2024026 八九十年代北方县城里的青春群像,一些镜头配上音乐,竟看得有些想哭。

  • 头像
    曹先生 投稿者

    片子里汾阳真的好像我老家,明明是一南一北两个地方,真是神奇。

  • 头像
    木每王木木 投稿者

    镜头下充满了浓厚的山西内陆地区的人文气息,给像我在广东这沿海地区长大的孩子们认识到北方在那个时代的发展与南方的差异性,一部缓慢的西北纪录片

  • 头像
    北巷 投稿者

    “咱干这行的,忍忍就过去了”

  • 头像
    七七同学 投稿者

    没有了青春的人都爱眯个午觉,火车会驶向终点,而理想则消融于平庸现实。

  • 头像
    否极了 投稿者

    难以喘息的、逼人的真实。潜藏在个体命运最底层的无奈、挣扎、荒谬与尴尬。而生活本身就是剧情。打9分。

  • 头像
    景观小朋友 投稿者

    永远的贾科长,

  • 头像
    什玖 投稿者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 头像
    萨战 投稿者

    仿佛在里面活了一遍一样

  • 头像
    阿戈阿戈 投稿者

    没看懂

  • 头像
    蜜源 投稿者

    时代就像一列火车,每个人都在车上,火车的每一次停靠都是一次人生抉择,每个人都会在一个站台下车。电影拍的很真实,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那些城乡村落。

  • 头像
    广东省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会 投稿者

    1.和《小武》一样,流行歌曲依然是贾樟柯电影里的一个要素。2.看的时候觉得很慢且“无聊”。看过后的第二天,感到了这部电影在心中留下的份量

  • 头像
    蘋果頭 投稿者

    年轻的站台上挤满了准备出发的人们,呼啸的时代列车匆匆而过,大多数人都被抛在了原地,即使那些乘上火车的人们,去往的难道不还是另一个站台?可是,远方就是这样充满着魔力,当激荡的歌声响起,又一段会被讲述给后代的青春往事在新的父辈和母辈中开始重新上演。

  • 头像
    张勤铭 投稿者

    最佩服贾樟柯早期这些电影里面的演员没有表演痕迹,质朴又天然

  • 头像
    嘉语 投稿者

    冷漠无情地记录着时代

  • 头像
    叶知秋 投稿者

    最刺激我的一点在于,我的父亲就是那个数十年前的明亮!

  • 头像
    康彩晾衣架 投稿者

    9.3/10,华语十佳,科长最佳

  • 头像
    见字如晤 投稿者

    大部分人最终都要站在属于自己的站台,看着梦想的火车渐行渐远。

  • 头像
    域无疆 投稿者

    生活就是一地鸡毛…

  • 头像
    黄瓜为什么是绿的 投稿者

    是时代史诗,是命运飘摇

  • 头像
    李荣 投稿者

    8.5/10 一段岁月的痕迹,一个时代的缩影。每个人都选择了改变,顺应时代的发展。

  • 头像
    随便 投稿者

    什么是时代洪流啊,谁是被时代洪流带着向前的,时代是什么啊,

  • 头像
    大宝贝 投稿者

    含蓄,羞于表达,略带一点虚伪的真实,上个世纪。

  • 头像
    广林雨 投稿者

    内心不够强大,就容易被灯红酒绿的世界所动摇。

  • 头像
    非格传书 投稿者

    科长的片子,细看太残忍,于我。一直没看繁花也是因为,经济腾飞离我们太遥远,追着火车跑却一直望不到的才是我们。不,崔明亮比我好太多。扣一颗星是因为太糊了,有时候分不清谁是谁。但涛在台灯旁的那段舞实在是美。

  • 头像
    会哭有糖吃 投稿者

    贾导有在好好拍电影!

  • 头像
    罗斯吾垂丝柳树 投稿者

    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贾樟柯导演的作品就像是纪录片,真实

  • 头像
    嘉豪 投稿者

    困在县城里的少年们。

  • 头像
    冷风云 投稿者

    8

  • 头像
    旅行体验师石头 投稿者

    感觉时间无情的流淌,但是人好像不太跟得上

  • 头像
    梦里依稀风铃响 投稿者

    3260th改开至64期间县城精神空间的变迁史

  • 头像
    毛毛菲菲 投稿者

    跟小武表达东西差不多,时代的变化发展,普通的人们是滞后的,充满着迷茫,跟现在的人们差不多,不知道何去何从,未来的不确定性。喜欢这种写实的拍摄,这种电影没有一个安静的心是看不进去的。

  • 头像
    因果 投稿者

    一生是多么短暂,电影是多么漫长

  • 头像
    勇敢的心 投稿者

    八十年代白噪音

  • 头像
    景渱 投稿者

    先看完贾科长新片再来复习老片的,几点感叹,中国变化实在太快了,有这种类型的电影定格了时代的记忆,真是幸运。站台属于每一个时代怀有理想的青年人

  • 头像
    江南一叨 投稿者

    一种无力感..

  • 头像
    狗仔 投稿者

    4.5/5 感情分。八九十年代县文工团群像。时代的潮水把人们带去从未想象的地方。

  • 头像
    一个键盘的故事 投稿者

    低画质,固定镜头,大远景,方言

  • 头像
    淡然若水 投稿者

    站在站台看人流穿梭

  • 头像
    那年一路向北 投稿者

    补标,上周五看完,山西话汩汩流出,故事娓娓道来,好看,4.2。

  • 头像
    叮叮咚 投稿者

    脸盲了,分不清谁是谁

  • 头像
    丿 投稿者

    1.农村,出走,城市,我不知道我应该站在哪个位置去看。又是像小武一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活日常。2.如果剖除提前知道的科长在关注边缘,这部片子是否真的是讲了个好故事呢。3.第一遍看,没太完全get到……

  • 头像
    玖仟岁的白菜 投稿者

    疯狂的飞奔追逐路过的火车,他们的梦想就像火车远去的汽笛声,只留下一刻的热烈和响亮,永远的困在此地。期待着抵达终点,等待着欲望对象的出现,痛心着它们总是缺席。花花世界真好,它偷走了你最为珍贵的天真和轻盈。

  • 头像
    思维学姚继勇 投稿者

    粗糙 卑微 辛酸 单调,就像山西县城的黄土,就像生活

  • 头像
    老虎哟 投稿者

    每一帧都在流动

  • 头像
    华为时习知 投稿者

    站台看似枯燥乏味,却是面对未来无可奈何,迷茫的个人本身

  • 头像
    励志的疯子 投稿者

    th

  • 头像
    花无影 投稿者

    粗糙的格调故事也不能粗糙吧

  • 头像
    艾倫 投稿者
  • 头像
    木屋 投稿者
  • 头像
    罗猪 投稿者
  • 头像
    马晓倩 投稿者
  • 头像
    投稿者
  • 头像
    花开花谢皆风景 投稿者
  • 头像
    末力儿 投稿者
  • 头像
    蓝色雪花 投稿者
  • 头像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投稿者
  • 头像
    酷酷的胡 投稿者
  • 头像
    大为 投稿者
  • 头像
    小赞媳妇儿 投稿者
  • 头像
    雨染尘枫 投稿者
  • 头像
    山海不可平 投稿者
  • 头像
    吃可爱多小叮当 投稿者
  • 头像
    青岛大荣 投稿者
  • 头像
    遥远的快乐 投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