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之作 Werk ohne Autor

小编点评:无主之作 Werk ohne Autor 加班到家8点多开始看,没想到在没有倍速和快进的情况下一口气看到结束。电影没有曲折离奇,优点是流畅、风景优美,喜欢小镇的石板街道和漂亮花园。缺点是结尾平庸,尤其是最后所谓艺术作品的呈现,模糊照片也好、真实就是美的理念也好,都如白开水般淡而无味,也没有坏人得到应有惩罚的爽或好人不得好报的痛...

导演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主演
汤姆·希林,塞巴斯蒂安·科赫,葆拉·贝尔,莎斯琪亚·罗森道尔,奥利弗·马苏奇,叶甫根尼·希迪金,马克·扎克,乌尔里克·C·扎勒,巴斯蒂安·特罗斯特,汉斯-尤韦·鲍尔,汉诺·科夫勒,辛纳克·勋纳曼,詹妮特·海因,乔切·舒托夫,约翰娜·加斯多夫,弗罗里安·巴西奥罗麦,本·贝克
发行日期
2018-09-04(威尼斯电影节)
标签
无主之作 Werk ohne Autor

小编点评:无主之作 Werk ohne Autor

加班到家8点多开始看,没想到在没有倍速和快进的情况下一口气看到结束。电影没有曲折离奇,优点是流畅、风景优美,喜欢小镇的石板街道和漂亮花园。缺点是结尾平庸,尤其是最后所谓艺术作品的呈现,模糊照片也好、真实就是美的理念也好,都如白开水般淡而无味,也没有坏人得到应有惩罚的爽或好人不得好报的痛,无主之作就是这样的寡淡是吗。不过,总体观感还是过得去的,消除了加班的疲劳

“选择艺术。只有在艺术中,自由才不是幻想。只有艺术家才能在这场灾难之后,让人们重新获得他们追寻自由的感觉,如果你们没有自由,没有完全的自由,那就谁都不是。”
给人的感觉就是,艺术无关其他,艺术就是艺术,不被他人左右的自由。给了很多可能会转变方向的暗示,有狗血伦理、有政治历史,但结果一切的一切还是艺术。前中段都有些沉闷无趣,后段的收束高潮就很爽。没想到这居然是传记片,一切都刚刚好的模样。

不错的故事,导演的风格挺好的,这一部色彩明亮一些,适合一次性看完。ellie和kurt,很美好的一对小情侣…话说ellie的身体真的太美了,我好喜欢,艺术性的美感,无怪kurt说你真美,爱上你太过容易。看到结尾,无主之作的标题终于被点明出来,去除了自我、去除了主观性、去除了站在权力一方的可能性、只留下纯粹的真实,面对这样的无主之作,即便一直用教授名头维系自己的自尊与权力地位的岳父也也不得不直面逃避了十多年的罪行。
话说导演在窃听和这部里拍作家or艺术家时,他们的朋友们都好可爱!和朋友们的互动也好温暖好幽默!

艺术的创作
既是过往人生的沉淀
也是奔向自由的旷野
在这里
自我的放大与褪散交替出现
而真实
从模糊中走来最终呈现原貌

很感谢一位艺术家朋友给我推荐这部电影
说可以更好的认识他
希望他可以如愿考上理想的学校
也希望我可以时刻保持
对世界的好奇和对自我的反思

不是全程专注心无旁骛看的所以不评分. 如果说观感的话可能感到不足够被感染的,一个是对艺术家原型里希特的塑造-作为一部比较典型的欧式反类型片,虽然可以解释为从另外一个视角去讲主人公的故事,但是细举却确实与历史视角有可数的偏差;其二是影片想要/企图塑造的所谓“现代艺术有时可以是通过误打误撞寻找到绝对的真实与美一点”,自行进行总结的艺术电影某种程度上贬低了现代艺术. 所谓艺术可以作为“上帝之手”审判人间罪恶的重叠情节有些过于强烈的个人色彩.

故事结构并非影片关键,其背后所承载的主题与
隐喻才是真正的重心。

影片的时间横跨纳粹和东西德近半个世纪,通过库尔特的视角,展现了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下,艺术生命的不同色彩和命运。在纳粹时期,艺术和精神的表达形式受到政治的限制,生存尊严遭到践踏。影片通过库尔特的姑妈伊丽莎白的故事,描绘了那个时代被扼杀的艺术个性和个人主义精神。伊丽莎白因艺术方式异于常人被视为精神病患,最终遭到非人道毁灭。

两条线交织得很巧妙:二战的遗留问题,东西德意识形态对艺术的形塑。东西德的两种时代美学氛围很耐看。最后的新闻发布会,归结到一个不选边站的立场以及首尾呼应的公车鸣笛有些过于聪明和机巧了。针对艺术家为什么选择虚化的创作手法,影片牵强地导向了艺术家眼中的“真实”与“和谐”的陈词滥调,浮于表面宣言。姑姑的故事还隐隐影射了艺术家“必备”的“疯狂”特质。

感觉是一场艺术家对于自我寻找的演绎史,艺术和自我永远都分不开,从开始的Aunt May 到后来的库尔特,就像那句“作品是否到位 只有作者知晓”一样,我们对于自我的寻找,在自己的心里永远没有所谓的结果。
选SPD还是CPU?选择艺术,这是一个单项选择,只有解放自己才能去解放世界。点燃的两张党派画报是只有艺术才能感受到的表达了。
教授说:毛毡毯和油脂裹挟着我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质疑一切,骗局 迷惑等事物,这些东西告诉他有什么东西必须存在,那些东西它命名为我。这些都不是你,你是谁。于是库尔特烧掉了那些他以为是他的东西。
最后一段记者解释库尔特的作品是从传统中剥离了现实,是一种新的无主之作我以为已经是点睛之笔。没想到还有公交车的鸣笛,鸡皮疙瘩起来了,像是一种欢呼,也像是一种送行

颇具电视剧感觉的一部电影 大概是因为很多镜头不是那么的“有效” 很喜欢开头那段鲜亮的色调 那个年代并非历史片爱用的青蓝滤镜 而是明白亮红 阳光都仿佛在升腾向上的狂热感 除了导演反复强调的艺术无政治 艺术是自我的表达 还感受到了艺术家对生活 对生命 对自身观察的细致和敏感 男主那双眼睛美得真是勾魂摄魄 演大画家真的再合适不过了

一次偶然,库尔特的岳父齐班德医生走进画室,在画中看到了自己和纳粹时期上司、库尔特姨妈、库尔特本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罪犯和受害者被连接在了一起,无人知晓的真相浑然天成的立在那里,一向阴冷强硬的他大惊失色,仓皇而逃。画室中看似随机无意义的肖像画,让世间万物无形的联系变得可见了,被掩埋的真相随着一系列随机的画作浮出水面。尽管这个真相是艺术家无意识的创作,但其力量已足够震慑到“恶”,让它恐惧。

三小时看下来完全不觉冗长,视听语言极佳,极干净的布景和镜头以及扣人心弦的配乐让晦涩的故事娓娓道来。但是主题调换,元素杂糅,历史战争夹杂着文艺理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让人难以理解,对纳粹种族论和生育的反思、自由与艺术、自我与体制,好像都不能片面总结,或许这就是电视电影的特点。葆拉太美了,两人做爱的镜头更是美到无与伦比,水乳交融。

3个小时没让我觉得无聊,做到这点已经算是很成功的。最让我觉得有感触的两个人物还得是小姨(艺术疯子)和妇产科教授(真正的纳粹分子),她们对自己本身信仰的东西有着坚定的信奉。纳粹分子从不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过火,这只是追求完美所必要的优化牺牲。小姨:“永远不要转移目光”,我在这里看见了真实作者想要表达的对那段历史反省。

什么都看清了,可是自我看不到,可有了爱够本了吧。唉,自己本来就没法追索的事情可以当做枷锁在身上。
那些没想象的人只能通过框定的概念来获得被人看见的,现代艺术为了突破这个,反而使得普通人没法审美。

8.2分。一场向着“无我”的自我追寻,放在东德与西德(同时也是现在世界两大意识形态)的背景下实在是太精妙。社主的“忘我”与资本主义的“我,我,我(教授的原话)”融于一体,颇有种中国古代修仙得道的超脱之感。
不仅是主角,里面仅仅出现几场戏的配角一样可圈可点。站在骷髅模型与子宫胎儿之间的岳父,一生奉献于伪装的艺术的东德教授,被脂肪与毡毛渗透进身体的西德教授,还有他的姐姐。主角遇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切实地影响着他的思维,因而临摹过去的照片也是他开始真正探寻自己过去30年走过的路,追寻自我的第一步。
这种状态真的很让人羡慕,从主角青年时期从树上下来大喊着“我知道这个世界运作的规矩了”开始,对于艺术“真相”(尽管他一开始并不知道艺术)的探寻就启航了。希望我也可以做到这点——写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此时此刻。

库尔特的姨妈让司机按响喇叭,弹出钢琴的标准音,是希望他对于艺术和真理的感悟不至于泯灭。这些真相织成了一张心照不宣的网络:女主发现帽子上的骷髅、男主决断离开东德、姨妈女主幼稚画作中看出她的性情。在最极端的环境里,它们成为寻求真相的抓手,彼时,寻找ich,ich,ich比描绘客观的真相更要紧。|不过当男主再次站在鸣笛交响乐的中央,想起影片开头姨妈站在那个位置对他所说的“实现自己心中的画面”——这是一句在当下的鼓励还是对未来的预示?倘若没有中间经历的一切,库尔特还能呈现他“心中的画面”吗(它从哪里来?)

不好意思Tom Schilling童颜永驻但是我还是没法为这种故弄玄虚的平庸买账。镜头语言好莱坞工业气息浓厚,初进杜塞艺术学院跟进了查理巧克力工厂似的,然后开始迪士尼《动手玩创意》。另外,什么时候才能不用终极揭秘的方式传达艺术的价值啊?这种shock value无比廉价,任何关于本质的思考最终沦为自嗨。救命。

为Saskia而看,一双蓝眸勾魂摄魄,演技好绝。摄影调色光影太爱,镜头蕴含着呼吸感与生命力,配乐竟是Max Richter作曲,小提琴太灵。Elisabeth和Kurt的画作好温柔呜呜,回忆的柔光与痛楚,岳父照片投影在其上那一瞬太震撼。好多巴比伦柏林和父辈里的演员,德国人拍个电影牺牲好大,一些裸露感觉多余。很爱对艺术的诠释。
结尾汽笛声再长鸣瞬间泪目,时隔三十年的共鸣回响。忆起《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那句话——“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随着语言指涉现实链条的断裂,传统的意义关联一并消失,只剩下杂乱的话语,因此只能在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秩序之外表现事物。主体的概念瓦解,它不再作为有理性的个体出现。
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这意味着创作主体的死亡,艺术中不再有所谓的独创性和个人风格。这即是所谓的Werk ohne Autor,无主之作。
以为是历史片😶‍🌫️,搞半天原来是个现代主义艺术鉴赏电影((
P.S.Antonius van Verten绝对是在neta约瑟夫·博伊斯吧!鞑靼人油脂故事+帽子造型+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既视感太多。男主一直在狂钉钉子的同学则让人想起你德1950S起步的“零派”,用钉子做造型艺术的Grosser Wald和Günther Uecker。

非常喜欢,比前作《窃听风暴》具有更丰富多义的文本和阐释意味。形式和内容紧密联系,影片看似凌乱的分段式叙述,其实跟主题相通,看似随机的、无意义的业余照片却能看到更丰富的真相;另一点是片名虽是“无主之作”,但其实影片内容所讲述正是那个“主”——艺术家的故事,答案便是作品本身。

就如同对那些临摹照片的“无主之作”一样,画家面对记者提问的阐述就是导演对这部影片的质疑所做出的回应。创作者的意图对于观众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你在观看时所体验到的真实,关于自我的真实。

照片是对于国家而言是历史,对于个体而言是记忆,临摹照片的意义就是对历史、过去的一种再次审视,导演的高级之处在于不是简单的历史再现与反思,不是抗拒它,而是接受它,并在此基础之上重新寻找到那个“ich(我)”,那个被丢弃的“ich”。

3个小时如果对历史一窍不通会有一点迷迷糊糊
可是这部电影就有这样的魅力,如主人公的画作,模糊之中却又让人看得更加清楚

竟令我想起老庄,道法自然,又令我想起禅宗,无主之作,好奇画家本人的艺术思想是怎样的。“那油脂和毛毡毯,我如此地看透它们,就像笛卡尔理解了他存在的意义,我思故我在,他质疑一切,一切事物,一切都可能是虚像、骗局、幻觉,但是他知道,这些思考要告诉他什么,也就是说有什么必须存在着,这个什么,他命名为‘我’,但是你是谁,你是什么呢”,这段令人流泪,教育是大事,遇到好老师真是幸运。

三个小时的作品还是挺好看的,尤其是影片开始,主人公的小姨,太美好了呜呜😢没想到是窃听风暴的导演的片子:艺术是什么?展示艺术家内心的真相?还是展示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个世界有真相吗?抄了一段别人的评价,觉得讲得挺好的: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远方阿怪(来自豆瓣)

《无主之作》并不是没有态度,说白了,导演就是不想借由某个意识形态或政府势力来枪毙掉哪个坏人,而是想借上帝之手用艺术来审判罪恶,这样无意识的纯粹艺术,便是电影开篇库尔特姨妈口中的“绝对的真实”和“纯粹的美”,它能够照亮黑暗。

前半小时和后半小时好看些,中间只是“平庸之作”
果女和nazi都会引起争议(😂)
几个熟人在好些二战片都饰演同样的角色了
黑白模糊照片画确实不错

因为3个小时的时长给它加一分。

一部讲历史,讲自由,讲艺术的影片,不论哪个都是电影节参赛的好主题,男女主角很漂亮,尤其小姨妈,从头到脚都漂亮。

3个小时的观影中总能看到导演在往泰坦尼克号作为标杆的感觉。相信懂艺术的人会奉此片为神作,可惜我不是很懂。

“你写下的东西并不是你 而是贯穿你身体的伟大瞬间”
“让万物穿过自己”凌晨3:30 无所谓 房间里的空气听得到我的掌声。

满是政治,却不谈政治
真 · 无主之作

就知道OST是MR!落入“坏人最终会束手就擒”的期待里,忘了这不是以纳粹历史为主旋律的传记片了。很多对话都好喜欢。„Die Lottozahlen, irgendwas Wahres,Zwingendes, fast Schönes“ „Die Heimat des Fetts und des Filzes ist die Wirklichkeit “ „Nur die Wirklichkeit ist stimmig“ 意义都是被赋予的,所有存在是被”我”所告诉。才明白这部片是致敬笛卡尔?

这位导演的作品真是让人惊艳,故事讲得好,人设立得棒,演员也演得好,台词还这么有哲学韵味,”不要把眼光移开,真实的就是艺术的”……才华真的是天分,它会让人闪闪发光,通过一位艺术家寻找真实自我完成自己真正作品的故事,串起来那么厚重的时代跨度,盖世太保,集中营,东德西德……元素太丰富,难得是各处串珠成链,形略散而神不散,真的是佳作中的佳作。

影片不仅仅是一部艺术电影,它还深刻地探讨了艺术与历史的关系。库尔特的母亲伊丽莎白是一位具有极高艺术天分的现代主义者,她在纳粹统治下的遭遇成为了影片的一部分,反映了个人命运与历史罪恶的交织。
影片中的角色关系复杂,库尔特的爱情、亲情和友情都在剧情中得到了体现。他与父亲的矛盾、与女友家庭的冲突,以及在艺术学校的成长,都是他生命中重要的转折点

Whatever you think this is, this is not. 最好的是,在你以为它要drama,要国仇家恨,最后一切都在水下,近乎刻意地消去了所有drama,讲coming of age,讲self-discovery,讲healing。It’s classical beautiful shots and classical storytelling, but all the more existential for that.

库尔特(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的姨母曾经被关进过集中营,最终在纳粹医生卡尔(塞巴斯蒂安·科赫 Sebastian Koch 饰)的折磨下不幸死去。虽然库尔特幸运的在柏林墙建成之前逃往了西德,但他的整个童年时代都生活在纳粹的阴影之下,这给他的人格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之后,库尔特进入了杜塞道夫美术学院就读,无法走出过去阴影的他将内心的绝望和伤痛都挥洒在了画布之上。一次偶然中,库尔特邂逅了名为艾利(葆拉·贝尔 Paula Beer 饰)的女孩,美丽活泼的艾利渐渐的治愈了库尔特内心的伤痕,当两人鼓起勇气想要将关系再推进一步时,却遭到了艾利父亲的强烈反对。

相关电影

186 条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 头像
    星流花 投稿者

    “纯粹的艺术不负责普世的价值,只负责构建纯粹的形式,寻求未曾沾染意义的存在。”

  • 头像
    小浪明 投稿者

    引进一些混沌的理念,扰乱一切早已定好的秩序,一切的一切,就会变得一团混沌。对了,说到混沌,你知道其本质吗?就是‘公平合理’。

  • 头像
    北方的青鸟 投稿者

    4.4接近五星,隐藏“主义”,隐藏“意义”,唯有真实,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美好的。小姨的片段实在太惊艳了,爱情部分显得拖沓。

  • 头像
    笔尖花语 投稿者

    8分吧。剧情进展的很好,就是没什么起伏,没起来那种冲突后的精彩反转。

  • 头像
    伟伟妹纸 投稿者

    政治,历史背景对于理解影片很重要,人性的残酷与自私呀。

  • 头像
    小旋 投稿者

    “选择艺术。只有在艺术中,自由才不是幻想。只有艺术家才能在这场灾难之后,让人们重新获得他们追寻自由的感觉,如果你们没有自由,没有完全的自由,那就谁都不是。”给人的感觉就是,艺术无关其他,艺术就是艺术,不被他人左右的自由。给了很多可能会转变方向的暗示,有狗血伦理、有政治历史,但结果一切的一切还是艺术。前中段都有些沉闷无趣,后段的收束高潮就很爽。没想到这居然是传记片,一切都刚刚好的模样。

  • 头像
    农田里的作家 投稿者

    8/

  • 头像
    拾叁十三 投稿者

    可能没和中奖号码一样跟导演的思路对上

  • 头像
    希希 投稿者

    审视德国三个不同阶段的历史,提炼对人生、艺术及时代三者之间撞击的思索,三个小时的片长并无冗长之感,节奏把控游刃有余。

  • 头像
    安婷雪 投稿者

    好电影:好故事,有深度,让人反思,画面感很好。另外,女主的裙子都太美了。

  • 头像
    陈一初 投稿者

    三个小时的电影看了一天,如此浮躁的我始终在等待男主的复仇,哪怕是知道真相也好,可是这部电影终究没有落入俗套,是像艺术品一样的电影。

  • 头像
    藍寶 投稿者

    被打压的自由,重获新生后的无主之作。精妙之处在于,男主始终不知道真相,却画出了真相。不是所有的罪行都会受到审判,而真正的审判是灵魂拷问式的审判。这影片,每一帧、每一屏都流淌着精致和质感,却不只是感官的盛宴。感受到了艺术之美,真实之美。

  • 头像
    舞阳钢厂 投稿者

    不错的故事,导演的风格挺好的,这一部色彩明亮一些,适合一次性看完。ellie和kurt,很美好的一对小情侣…话说ellie的身体真的太美了,我好喜欢,艺术性的美感,无怪kurt说你真美,爱上你太过容易。看到结尾,无主之作的标题终于被点明出来,去除了自我、去除了主观性、去除了站在权力一方的可能性、只留下纯粹的真实,面对这样的无主之作,即便一直用教授名头维系自己的自尊与权力地位的岳父也也不得不直面逃避了十多年的罪行。话说导演在窃听和这部里拍作家or艺术家时,他们的朋友们都好可爱!和朋友们的互动也好温暖好幽默!

  • 头像
    唐晓 投稿者

    是我肤浅了

  • 头像
    一生平安 投稿者

    美好的酮体

  • 头像
    糯米九 投稿者

    只有我知道为什么我爱这部电影。只有我知道为什么我看完之后会长久地哭泣。我用我精神世界… 展开

  • 头像
    郑剑丽 投稿者

    很细腻的一个导演啊,才发现窃听风暴也是这个导演的。就我在迫切的想要库尔特发现他的岳父就是害死他小姨的时候,他没有像多数电影里一样对真相对复仇追求直接观感。哪有那么多真相与悔悟,“一切真实都是美妙的”。

  • 头像
    投稿者

    感觉最后的豁然开朗可以在深刻一些,不过剧情很棒,为每一个追梦的人加油

  • 头像
    投稿者

    艺术家的胡咧咧,但放在特定历史下,加一分

  • 头像
    曾梦仗剑天涯 投稿者

    历经子弹摧残过的冰冷疮痍和离别之痛,再抬笔时留下的,源自夕阳下温暖的抚摸,公交鸣笛时拥抱飘散的音符和微抬的手臂,离别时回望的双眸。无主之作实则是有主私藏,是存放于一隅的真相。

  • 头像
    我来也 投稿者

    天上的星星加起来都不够我打给这部电影的。是真的。艺术真的敏锐又动人。看完我只想感叹❕最荒诞又真实的地狱是人类造出来的:那些战争,那些屠杀;最精准又有力的艺术也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这部电影,那些画。人类啊,真的让我又爱又恨(对不起,上帝视角了

  • 头像
    分快三玩法有什么技巧规律 投稿者

    “轻描淡写”的刻画和点到为止的叙事都很动人。艺术为自我认知打开通道,有人被内心的力量指引着,摸索着走进去;有人在通道入口站定,贩卖空洞的色调。艺术召唤人探向自由,只是这份自由常常要面临“社会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拷问,不站队,就没有自我的位置。

  • 头像
    三灬三 投稿者

    走马观花感有点强了,但还是挺喜欢

  • 头像
    卡夫卡的小熊 投稿者

    在挣脱了他人强加给我的意识,识破重重幻象的迷雾之后,我是谁?我是什么?是导演尝试引导观众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么,我有勇气,寻找和面对那个真正的“我”吗?

  • 头像
    图卷千钧 投稿者

    一般后面无聊死了

  • 头像
    环保家装小卫士 投稿者

    不要选任何政党,选艺术。等了三个小时都没等到男主的复仇。

  • 头像
    阿兽 投稿者

    艺术的创作既是过往人生的沉淀 也是奔向自由的旷野 在这里自我的放大与褪散交替出现而真实从模糊中走来最终呈现原貌很感谢一位艺术家朋友给我推荐这部电影说可以更好的认识他希望他可以如愿考上理想的学校也希望我可以时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对自我的反思

  • 头像
    战飞龙 投稿者

    可能刚好那天状态不好,没看进脑子

  • 头像
    开心每一天 投稿者

    拍得演得都不错,但这质感是不是拍成剧集更好?

  • 头像
    李炜 投稿者

    真的很棒!!!!!!剧情,画面以及演员都真的超棒!!

  • 头像
    田拾叁 投稿者

    我宁愿我的眼里什么都没有

  • 头像
    林浅浅 投稿者

    艺术不传递价值,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美的。

  • 头像
    孑狂 投稿者

    “我要是知道我的想法就好了”

  • 头像
    简约乐 投稿者

    存在即真实,只是存在着,不必问是谁。

  • 头像
    愉悦罐头实验室 投稿者

    长达三个多小时,和《窃听风暴》是一个导演,《法比安》是2021年拍的。

  • 头像
    卜沁棠 投稿者

    “屠杀面前无法中立,中立帮不了战争中的任何一方。”

  • 头像
    土豆皮呀 投稿者

    最后真的不能接受男主的岳父岳母做了那么多坏事晚年还过的那么滋润

  • 头像
    李知宜 投稿者

    「你如此美丽,这甚至不那么浪漫,因为爱上你是件太容易的事。」很喜欢。

  • 头像
    别听我瞎说 投稿者

    政党的展牌会被烧掉,历史的壁画总被抹去。艺术会点燃保守,禁锢总粉刷自由

  • 头像
    夏公子也会醉 投稿者

    苦情剧连播,男性凝视严重到窥淫癖地步,堪称五毒俱全

  • 头像
    阳光心灵 投稿者

    影片中所探讨的主题深深触动了我

  • 头像
    玩扑克牌的小丑 投稿者

    电影的拍摄手法很新奇,它让人琢磨不透,却又让人深陷其中。你以为它在讲爱情故事,它却反过来讲艺术,达到了出其不意也能夺人眼球。

  • 头像
    网红推手大师兄艺高人胆大 投稿者

    剧情结构,叙述很完整,画面清晰明亮,至于别的难以言喻。

  • 头像
    回头打屁屁 投稿者

    所有的语言、背景、技法、艺术创作都在两极中摇摆,没有人愿意被禁锢着生命力,没有人不向往真实的爱与美。

  • 头像
    阳光明媚 投稿者

    没有意识形态,所以才是无主之作。

  • 头像
    波波 投稿者

    故事结构并非影片关键,其背后所承载的主题与隐喻才是真正的重心。

  • 头像
    嬷羯座 投稿者

    库尔特不是在模仿照片,复制照片,而是画出了记忆与时间的力量,他不是准确无疑,无需质疑的事实,而是带有历史印记的作品,让我想到了博格森的绵延。照片记录的是瞬时的存在,而库尔特用笔刷刷出的?痕迹是生命在时间长河的流动,是记忆在光阴中的变形扭结…这或许才是真实的力量。

  • 头像
    传承人网 投稿者

    不要把目光移开,所有的一切,只要是真实的,就是美好的。

  • 头像
    贺斯拉 投稿者

    Ich, Ich, Ich

  • 头像
    皇家御厨李沧店 投稿者

    Fate,Samsara.很好的艺术+战争题材,线路略多但是都很高级很精彩,走向完全没有落入俗套。为小胡子服务过的军医也拥抱过老大哥,在命运面前,谁人不是一叶浮萍呢

  • 头像
    华亦 投稿者

    看完电影升华了,啊,艺术。

  • 头像
    笑敬过往 投稿者

    只有在艺术中,自由才不是幻想。每次以为剧情将要滑向伦理剧,结果都不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艰难的向艺术靠近。结尾三个面孔超越时间空间出现在同一张画布上,我跟教授一样失去了对真实与虚构的掌控。蓝色眼睛真的好看~

  • 头像
    国可寒 投稿者

    “你要的到底是什么?”“真相。”剧情看似平淡叙事,看似从宏大的历史转向个人生活,然而正是平庸的个体在寻找自己、寻找灵感中,无意寻找到了真相。

  • 头像
    肉末茄子 投稿者

    真的很感人,真的哭死

  • 头像
    苏子铭丶 投稿者

    艺术的三个等级:其一是触动,其二是感动,其三就是洗礼

  • 头像
    编编 投稿者

    本以为是循规蹈矩的一部反思二战的历史电影,看到后面发现本篇更多是在探讨艺术本身。是否受意识形态影响,现代艺术到底有没有准切的内涵等等。片名也给出了答案“无主之作”,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流之下艺术的内涵就是真实,was wahr ist,ist schön。

  • 头像
    四正 投稿者

    怪我不懂艺术,觉得很割裂。但凡表达和呈现,必有立场(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那种),有谁能做到绝对客观中立呢?没有观点,艺术输出有何意义?

  • 头像
    秦淮知川 投稿者

    很好看,片尾曲也很好听

  • 头像
    我师傅复姓冰糖 投稿者

    故事流畅又好看,我真的好喜欢片中画家最后的一些画作。

  • 头像
    椛落為誰謝 投稿者

    不愧是一个高分作品,真的很赞

  • 头像
    夨子 投稿者

    虽然库尔特幸运的在柏林墙建成之前逃往了西德,但他的整个童年时代都生活在纳粹的阴影之下

  • 头像
    王重文 投稿者

    4.5 非常非常漂亮的“传记”电影,而且每一个配角都算刻画的可圈可点;看到一半以为是专注于德国二战,但又将两个意识形态都有比较冷静且客观的的描写;虽然透过男主的视角,但留有许多让观众自己思索的空间,三个小时看下来也并不觉得沉闷;但在自己的观感上,后面转向现代艺术有点生硬,不及前半段精彩。

  • 头像
    成都哈哥 投稿者

    直面真实,看到真实。

  • 头像
    奈思黎甜大人 投稿者

    真正的无主之作

  • 头像
    一块大饼 投稿者

    甚至没有意识到是3小时的长度,想说的很多不知道怎么形容才好……总之这部电影太真挚了

  • 头像
    隨遇而安 投稿者

    令人作呕的精英一边过着走钢丝般的生活,一边贬低他人以给予自己优越感。这样的生活是割裂的,因此是虚假的。但这些在最纯粹的真实面前都无处遁形。逃脱于意识形态的艺术等于真实,进而等于自由。

  • 头像
    位倡导者 投稿者

    感觉是一场艺术家对于自我寻找的演绎史,艺术和自我永远都分不开,从开始的Aunt May 到后来的库尔特,就像那句“作品是否到位 只有作者知晓”一样,我们对于自我的寻找,在自己的心里永远没有所谓的结果。选SPD还是CPU?选择艺术,这是一个单项选择,只有解放自己才能去解放世界。点燃的两张党派画报是只有艺术才能感受到的表达了。教授说:毛毡毯和油脂裹挟着我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质疑一切,骗局 迷惑等事物,这些东西告诉他有什么东西必须存在,那些东西它命名为我。这些都不是你,你是谁。于是库尔特烧掉了那些他以为是他的东西。最后一段记者解释库尔特的作品是从传统中剥离了现实,是一种新的无主之作我以为已经是点睛之笔。没想到还有公交车的鸣笛,鸡皮疙瘩起来了,像是一种欢呼,也像是一种送行

  • 头像
    鲜特佳 投稿者

    原来是部关乎艺术的片子,不选政党只选艺术,我不发表评论我只做呈现

  • 头像
    宁了一 投稿者

    每一祯都是对文青极致的献礼

  • 头像
    年尐遠方 投稿者

    当库尔特.库尔特内的一幅画作在柏林墙倒塌的瞬间化为灰烬,这个场景仿佛是对他整个生涯的隐喻。电影《无主之作》以这位德国艺术家的人生为线索,通过对其成长、创作和人生选择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挣扎、激情与追求的真实世界。

  • 头像
    破解版 投稿者

    以政治开头,结尾完全脱离了政治,是我境界低了

  • 头像
    广东卓玺集团 投稿者

    恶魔最终还是逃脱了

  • 头像
    欧阳剑 投稿者

    很不错的一部影片

  • 头像
    改革开放 投稿者

    一次偶然,库尔特的岳父齐班德医生走进画室,在画中看到了自己和纳粹时期上司、库尔特姨妈、库尔特本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罪犯和受害者被连接在了一起,无人知晓的真相浑然天成的立在那里,一向阴冷强硬的他大惊失色,仓皇而逃。画室中看似随机无意义的肖像画,让世间万物无形的联系变得可见了,被掩埋的真相随着一系列随机的画作浮出水面。尽管这个真相是艺术家无意识的创作,但其力量已足够震慑到“恶”,让它恐惧。

  • 头像
    优雅自我 投稿者

    用艺术表达真实,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创作了揭露真相的画作

  • 头像
    江水平装修 投稿者

    诗意,唯美,用更艺术的手法反映了一个时代,赞美了艺术,赞美了生命。集体意识真是一个抹杀人类美好的恶魔!!

  • 头像
    默刀 投稿者

    你说放不开吧,感觉放的挺开。你说放的开吧,又感觉也没放的那么开。

  • 头像
    奔跑的小矿工 投稿者

    希林在无主之作里的那个角色是天生的艺术家,还并非天赋多么厉害能一下画出怎么样的震惊世人的画作,而是,天生的缺根筋,不会被自尊和虚荣所污染的赤心。就仿佛不是人类。

  • 头像
    投稿者

    3.5 这是自愿GL期间,在家看的比较满足的一部电影

  • 头像
    心雨驿站 投稿者

    三小时的冷静叙事却never look away,在柏林看过原作后看男主复刻相片绘画的顿悟时分更是让我颅内不协调小字二组A轰鸣

  • 头像
    橙沄 投稿者

    还行

  • 头像
    三哥 投稿者

    想再看一遍

  • 头像
    玄黄大士 投稿者

    7/10

  • 头像
    景明乐天 投稿者

    单纯从叙事角度出发,岳父线讲的云里雾里,一切来的太过随意,走的又相对轻松。艺术消解童年创伤,表现俄狄浦斯情节,探讨专制与自由界限,相比于「窃听风暴」,艺术化成分更高,无奈太流水账。最真诚的艺术是真实,不是投机取巧的临摹加工,而是从出生第一天就带有的东西。

  • 头像
    柳树发芽 投稿者

    人生,自由,生活这些空泛、庞大和抽象的词在这部影片中全都找到了落脚点。喜欢。

  • 头像
    一叶知秋 投稿者

    Be Yourself , Never Look Away

  • 头像
    黑夜 投稿者

    搭配《阿基里斯与龟》一起看,甚至感觉这部有点蠢。非得这样才行,和非得那样才行,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尤其最后老婆真生了,也太刻意了吧?把什么都弄得挺表面的…对,这只是一部不咋样的电影。

  • 头像
    寒梅 投稿者

    历史的壁画虽然会被抹去,但是万物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是永恒的。

  • 头像
    萌宠研究局 投稿者

    虽然 库尔特幸运的在柏林墙建成之前逃往了西德,但他的整个童年时代都生活在纳粹的阴影之下,这给他的人格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 头像
    教你唱儿歌 投稿者

    艺术性的画,现实性的艺术,表达了真实感才是最好的

  • 头像
    林颉颃 投稿者

    同样的行为不同的时代不一样的解读。

  • 头像
    南扯扯 投稿者

    好看的

  • 头像
    茪荩 投稿者

    电影以格哈特.里希特为原型 身在杜塞尔多夫的我看的是那么的亲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德国的艺术学院就在宣称绘画已死 过去了七十年 我们还在艺考 还在写实 艺术上的差距不是一点点 而是差了一个世纪

  • 头像
    过节那些事 投稿者

    晚上的时候就适合看这种安静的电影

  • 头像
    佳佳 投稿者

    很刺激情节也没有千篇一律 看起来很意犹未尽啊

  • 头像
    棒棒糖 投稿者

    看到一个很好的影评,进一步理解了这部影片

  • 头像
    大鹏 投稿者

    真实的艺术,导演挺会拍的,更像是一部剧,还可以。

  • 头像
    菲菲总部韬韬 投稿者

    什么都看清了,可是自我看不到,可有了爱够本了吧。唉,自己本来就没法追索的事情可以当做枷锁在身上。那些没想象的人只能通过框定的概念来获得被人看见的,现代艺术为了突破这个,反而使得普通人没法审美。

  • 头像
    曹月浩 投稿者

    所有的历史都会有被清算的那天吗? 伤痛呢?死亡呢?

  • 头像
    工具小达人 投稿者

    意犹未尽

  • 头像
    投稿者

    难得的“不要情绪要事件”,平淡流畅的叙事让三个小时也不觉得很长

  • 头像
    七阿 投稿者

    挺好的 非常好看好看好看

  • 头像
    科比奥巴马 投稿者

    我要去看第一位女主角的表演 看了下解说才发现我的一些不适应来自于对电影的套路印象(又开始对字幕生气 早知道看前多对比一下了 就比了两种啧 后来发现港版官译与tlf字幕组的好点

  • 头像
    平安一生 投稿者

    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里希特本人讨厌这部作品,“我想创造与‘艺术’无关的绘画,所以我画照片。”和“艺术无主”表述得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也可吧。

  • 头像
    工业知识顾问 投稿者

    一场艺术史,德国近代政治,个人命运,相结合的意识流之旅,一封献给艺术与哲学的情书,结局太神了(另外德国导演还是这么喜欢20世纪

  • 头像
    户外拓展了然 投稿者

    ❤二刷

  • 头像
    爱看你笑 投稿者

    现代艺术的真实性

  • 头像
    开心就好 投稿者

    “我不发表看法,我只是呈现”纯粹的艺术不负责普世价值,只负责构建纯粹的形式,寻找真实

  • 头像
    桔子 投稿者

    8.2分。一场向着“无我”的自我追寻,放在东德与西德(同时也是现在世界两大意识形态)的背景下实在是太精妙。社主的“忘我”与资本主义的“我,我,我(教授的原话)”融于一体,颇有种中国古代修仙得道的超脱之感。不仅是主角,里面仅仅出现几场戏的配角一样可圈可点。站在骷髅模型与子宫胎儿之间的岳父,一生奉献于伪装的艺术的东德教授,被脂肪与毡毛渗透进身体的西德教授,还有他的姐姐。主角遇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切实地影响着他的思维,因而临摹过去的照片也是他开始真正探寻自己过去30年走过的路,追寻自我的第一步。这种状态真的很让人羡慕,从主角青年时期从树上下来大喊着“我知道这个世界运作的规矩了”开始,对于艺术“真相”(尽管他一开始并不知道艺术)的探寻就启航了。希望我也可以做到这点——写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此时此刻。

  • 头像
    蹦跶的咸鱼 投稿者

    拍得很明白。

  • 头像
    丝瓜 投稿者

    直视我,主宰我

  • 头像
    一起吃苦的幸福 投稿者

    汤姆希林神颜

  • 头像
    琳呀 投稿者

    长3个小时,前面精彩,而后面冗长。

  • 头像
    投稿者

    德国电影《无主之作》,一边是纳粹集中营的洗脑,一边是渴望自由的癫狂;一边是生活现实的苟且,一边是梦境想象的yy;一边是欲望释放的人性,一边是种族高低的欺骗。真实美好的肉体,政治讽喻的面纱,似有还无的真相,唯有用艺术才能表达,这是一部披着现实皮囊的真正的艺术电影。

  • 头像
    千图网 投稿者

    i love it 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实

  • 头像
    一只小泡芙 投稿者

    生日的时候看的 想起过去两年 从决定来德国的那一瞬间 到开始厌倦这里的街道像厌倦所有生活过的地方 只有重新坐在电影院里 才能想起两年前对德意志的向往 才觉得 艺术 生活 自己 还是很schön的

  • 头像
    春雨 投稿者

    为Saskia而看,一双蓝眸勾魂摄魄,演技好绝。摄影调色光影太爱,镜头蕴含着呼吸感与生命力,配乐竟是Max Richter作曲,小提琴太灵。Elisabeth和Kurt的画作好温柔呜呜,回忆的柔光与痛楚,岳父照片投影在其上那一瞬太震撼。好多巴比伦柏林和父辈里的演员,德国人拍个电影牺牲好大,一些裸露感觉多余。很爱对艺术的诠释。结尾汽笛声再长鸣瞬间泪目,时隔三十年的共鸣回响。忆起《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那句话——“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

  • 头像
    的小灰兔 投稿者

    艺术应该是没有主人的,就像灵魂是自由的。

  • 头像
    南海奇珍砗磲冒冒海螺海柳 投稿者

    随着语言指涉现实链条的断裂,传统的意义关联一并消失,只剩下杂乱的话语,因此只能在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秩序之外表现事物。主体的概念瓦解,它不再作为有理性的个体出现。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这意味着创作主体的死亡,艺术中不再有所谓的独创性和个人风格。这即是所谓的Werk ohne Autor,无主之作。 以为是历史片😶‍🌫️,搞半天原来是个现代主义艺术鉴赏电影((P.S.Antonius van Verten绝对是在neta约瑟夫·博伊斯吧!鞑靼人油脂故事+帽子造型+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既视感太多。男主一直在狂钉钉子的同学则让人想起你德1950S起步的“零派”,用钉子做造型艺术的Grosser Wald和Günther Uecker。

  • 头像
    方兄扯机 投稿者

    其实我没有太明白电影到底想说什么,我只是很感动、很喜欢它。看似毫无关联的事情拼凑在一起也许会有不同的意义,无主的真实要被看到,三个小时一点也不长。

  • 头像
    投稿者

    补档

  • 头像
    张保禄 投稿者

    非常喜欢,比前作《窃听风暴》具有更丰富多义的文本和阐释意味。形式和内容紧密联系,影片看似凌乱的分段式叙述,其实跟主题相通,看似随机的、无意义的业余照片却能看到更丰富的真相;另一点是片名虽是“无主之作”,但其实影片内容所讲述正是那个“主”——艺术家的故事,答案便是作品本身。就如同对那些临摹照片的“无主之作”一样,画家面对记者提问的阐述就是导演对这部影片的质疑所做出的回应。创作者的意图对于观众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你在观看时所体验到的真实,关于自我的真实。照片是对于国家而言是历史,对于个体而言是记忆,临摹照片的意义就是对历史、过去的一种再次审视,导演的高级之处在于不是简单的历史再现与反思,不是抗拒它,而是接受它,并在此基础之上重新寻找到那个“ich(我)”,那个被丢弃的“ich”。

  • 头像
    雪天狼 投稿者

    还有1小时的时候节奏有点掉.

  • 头像
    投稿者

    《无主之作》争议很大。比如,电影原型——里希特(德国仍在世的最富盛名的现代艺术家,中国一半现代艺术家的模仿对象)对电影不满,原话是:“这部电影侮辱并歪曲了我的经历。”

  • 头像
    辰安 投稿者

    自由是自我,自我是自由,我是自我,自我是我。

  • 头像
    啊国际经济 投稿者

    很久没有这样愉快的三个小时的观影体验。

  • 头像
    声依旧 投稿者

    开篇过于精彩,以至于后半部分黯然失色冗长拖沓!艺术的表现是忧郁的,以至于那些爱恨情仇都会变成微不足道!

  • 头像
    风吹雪 投稿者

    只有我知道为什么我看完之后会长久地哭泣。我用我精神世界的全部沉默去颂赞它。

  • 头像
    月亮与晴天 投稿者

    “我 我 我”

  • 头像
    空间网架 投稿者

    3个小时如果对历史一窍不通会有一点迷迷糊糊可是这部电影就有这样的魅力,如主人公的画作,模糊之中却又让人看得更加清楚

  • 头像
    熊富 投稿者

    我很喜欢,虽然作为一个讲现代艺术的电影,它看起来是这么传统

  • 头像
    让我替你读本书吧 投稿者

    每一帧每一屏都流淌着精致和质感。却不只是感官的盛宴。

  • 头像
    作者诗雅 投稿者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 头像
    快活林 投稿者

    没看懂 骚瑞。但光影色彩什么都很好。。对不起

  • 头像
    色语形象桑妮 投稿者

    流水帳的節奏,扁平的角色,沒有下文的伏筆,語焉不詳的「無主之作」——究竟剝除了個人記憶的畫比相片多出了什麼真?用三小時鋪墊主角的藝術追求最後居然是這麼一個虛無飄渺的寄託(還有所有發生了卻只被觀眾記得的歷史),很不滿。

  • 头像
    季蔓 投稿者

    感觉这部电影内容可以,演员演技也不错。推荐观看!

  • 头像
    永杰 投稿者

    三个小时的作品还是挺好看的,尤其是影片开始,主人公的小姨,太美好了呜呜😢没想到是窃听风暴的导演的片子:艺术是什么?展示艺术家内心的真相?还是展示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个世界有真相吗?抄了一段别人的评价,觉得讲得挺好的: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远方阿怪(来自豆瓣)《无主之作》并不是没有态度,说白了,导演就是不想借由某个意识形态或政府势力来枪毙掉哪个坏人,而是想借上帝之手用艺术来审判罪恶,这样无意识的纯粹艺术,便是电影开篇库尔特姨妈口中的“绝对的真实”和“纯粹的美”,它能够照亮黑暗。

  • 头像
    小野洋子 投稿者

    一部能让我痛哭流涕的作品!

  • 头像
    阿凡提 投稿者

    这一部比窃听风暴好看太多了。让一串数字变得有意义并不是只有让它变成乐透奖号码,还有给予情感。你爱它,它就有意义。

  • 头像
    红河谷京津冀 投稿者

    前半小时和后半小时好看些,中间只是“平庸之作”果女和nazi都会引起争议(😂)几个熟人在好些二战片都饰演同样的角色了黑白模糊照片画确实不错

  • 头像
    郝友嘉 投稿者

    政治扼杀人性,艺术帮人回归自我。各种意识形态一比较还是布尔乔亚对艺术最宽容。

  • 头像
    設計师刘兴 投稿者

    东德与西德对个人的影响

  • 头像
    专注财商经济的杜楠小姐姐 投稿者

    任何解读都是玷污,高级纯粹又有种回归本真的庸俗,艺术自由!

  • 头像
    冬雪拔拔 投稿者

    时间所沉淀的体验与记忆成就了人生的意义。

  • 头像
    后会无期 投稿者

    因为3个小时的时长给它加一分。一部讲历史,讲自由,讲艺术的影片,不论哪个都是电影节参赛的好主题,男女主角很漂亮,尤其小姨妈,从头到脚都漂亮。3个小时的观影中总能看到导演在往泰坦尼克号作为标杆的感觉。相信懂艺术的人会奉此片为神作,可惜我不是很懂。

  • 头像
    珋墨 投稿者

    “你写下的东西并不是你 而是贯穿你身体的伟大瞬间”“让万物穿过自己”凌晨3:30 无所谓 房间里的空气听得到我的掌声。

  • 头像
    李筱亦傻乎乎 投稿者

    主题有点凌乱

  • 头像
    巴黎印象 投稿者

    都是蓝眼睛,这太美了

  • 头像
    王齐稳 投稿者

    很认真地看完了。贯穿着对ich的艺术宣扬,对宛如艺术的爱情的描摹,因为纯粹,所以自我。

  • 头像
    天行健地势坤 投稿者

    有点没看懂,男主追求人生理想,到达第三国,还有了爱人,讨论人如何追求理想?剧情很有意思,特别是和妻子的那一段,哈哈哈🤣。

  • 头像
    投稿者

    伟大

  • 头像
    姜万林 投稿者

    并没有太多的共鸣。

  • 头像
    皈依妙乐 投稿者

    艺术没有目的,美也没有目的。艺术和美不该被道德所禁锢。

  • 头像
    雁卉 投稿者

    看了影片 看了一些影评 他值得五星好评

  • 头像
    余生只有你 投稿者

    绝妙

  • 头像
    投稿者

    政党的展牌会被烧掉,历史的壁画总被抹去。艺术会点燃保守,禁锢总粉刷自由。万物的力量响在头顶,宇宙的声音来自车鸣,世界的公式写在风中,真实的图像藏在画里。

  • 头像
    默问 投稿者

    旗扯的很大,故事不咋地

  • 头像
    夜阑人静 投稿者

    你以为战争是主题,结果发现战争只是引线。艺术让一切挣脱束缚,战争和艺术的融合。

  • 头像
    徐林茜林间小溪 投稿者

    满是政治,却不谈政治真 · 无主之作

  • 头像
    妞妞 投稿者

    讲述家庭的一些故事 还挺好看的 让人感悟很深 值得去看一看

  • 头像
    东晓菱 投稿者

    开头伊丽莎白的故事很惊艳。镜头的运用和配乐、情绪完全融为一体,能让你以旁观者的冷峻视角,感受伊丽莎白的疯癫,也能让你变成伊丽莎白,和她一起疯癫。

  • 头像
    林彧 投稿者

    平淡到真实!真实到平淡!

  • 头像
    年轮 投稿者

    最开始知道这部影片是因为有人推荐说学德语的可以看一看。然后就进入到了影单里面,一直拖到今天才看。看之前我会觉得这么长应该很枯燥吧,但是真的就是意想不到的好看,而且有时候是可以看看字幕的。

  • 头像
    爱包包的兔崽 投稿者

    绝了绝了

  • 头像
    王杰 投稿者

    政党的展牌会被烧掉,历史的壁画总被抹去。艺术会点燃保守,禁锢总粉刷自由。万物的力量响在头顶,宇宙的声音来自车鸣,世界的公式写在风中,真实的图像藏在画里。调转胎位可以拯救世界,交叉记号能够毁掉生命,关于恨是画中的模糊,关于爱是额头的油脂。合二为一可以孕育结晶,创造作品,让艺术重生。

  • 头像
    小七 投稿者

    是一部略有些史诗感的影片,以德国视觉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为原型,写了一个德国画家库尔特波奈特前半生的经历,让我们从他个人的命运沉浮中看见了德国三十年间的风云变幻。

  • 头像
    小涛 投稿者

    不错的片子

  • 头像
    槑呆 投稿者

    三个小时看起来也不费劲,所以女主的爸爸没有收到惩罚?虽然跑题了,但我还是想说好喜欢他们 make love 的片段,真的太美了。

  • 头像
    张咏 投稿者

    “只有在艺术中,自由才不是幻想”

  • 头像
    玄慕子 投稿者

    不错

  • 头像
    泥巴是昵称 投稿者

    四个主演全是熟人啊 希林的蓝眼睛还是那么迷人 葆拉和saskia都是空灵系 ——《弗兰克》和《少女洛荷》

  • 头像
    孙婕的脸蛋 投稿者

    无感

  • 头像
    币中黄金屋 投稿者

    电影还不错,但对我来说还不是很惊艳,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而且导演障眼法真是玩的太好了,一个故事转另一个故事,一个中心跳另一个中心,当你以为讲这个他突然又讲那个最后我已经不知道这个无主之作和主题有什么关

  • 头像
    漫妮 投稿者

    有深度的电影

  • 头像
    萌猫说娱乐 投稿者

    三幕式电视电影,一幕比一幕弱。除了艺术的那些宏大命题,无论是纳粹还是两德,都被做成背景板,可惜艺术本身也讲得不深入,因此成为德版[地久天长]也是必然

  • 头像
    杨安楠 投稿者

    一个艺术家的诞生需要天赋,需要培养,需要契机,经历了各种环境的淬炼,内心强大坚定,幸运地会被一个天赐的灵感击中,横空出世。这部电影很宏大,像史诗一样的画卷。

  • 头像
    信息资讯 投稿者

    又是一部好像之前看过的电影

  • 头像
    斑马爱读书孟老师 投稿者

    不错的片子!

  • 头像
    互相保相护宝 投稿者

    所有公交响起的那一刻

  • 头像
    书中独行侠 投稿者

    前半部很精彩,后半部感觉说不上来的变扭,半部好看的电影

  • 头像
    妮解读区块链 投稿者

    影片不仅仅是一部艺术电影,它还深刻地探讨了艺术与历史的关系。库尔特的母亲伊丽莎白是一位具有极高艺术天分的现代主义者,她在纳粹统治下的遭遇成为了影片的一部分,反映了个人命运与历史罪恶的交织。影片中的角色关系复杂,库尔特的爱情、亲情和友情都在剧情中得到了体现。他与父亲的矛盾、与女友家庭的冲突,以及在艺术学校的成长,都是他生命中重要的转折点

  • 头像
    觉醒之力 投稿者

    要面对真实,面对自己的生命经验,即使它们发生时伴随着痛苦和不安

  • 头像
    刘慧芳 投稿者

    不要把目光移向别处…太美了这个片我一定要二刷

  • 头像
    须臾欠江 投稿者

    第一次知道Gerhard Richter应该就是在某年某次参观杜塞尔多夫K21 Sammlung的时候

  • 头像
    王子 投稿者

    在冥冥中被窥见却未被察觉的真相又是什么

  • 头像
    向日葵的模样 投稿者

    艺术性和纳粹的题材,故事性挺强的。

  • 头像
    迷迭海 投稿者
  • 头像
    芝麻溪 投稿者
  • 头像
    青山 投稿者
  • 头像
    流年 投稿者
  • 头像
    张学芹 投稿者
  • 头像
    悦天国际虎哥 投稿者
  • 头像
    秋本酒美子 投稿者
  • 头像
    余间闲聊 投稿者
  • 头像
    老张 投稿者
  • 头像
    韩风龙 投稿者
  • 头像
    星之冻侠 投稿者
  • 头像
    二子 投稿者
  • 头像
    記憶格式化 投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