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点评:地雷区 Under sandet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淡定看人生,宁静做自我 ,
谨言慎行,不随波逐流 ,
不放纵欲望, 因而常不被情绪左右,
以宁静祥和的心态 ,去面对得失,
淡看名利得失, 宁静做自我, 从容过生活 。
《地雷区》不像其他二战电影那样,刻画纳粹的残暴,时间轴来到德国战败,几个德国小将被安排到西海岸排雷,一望无际的海岸线,白色的细软沙滩,岁月静好的画面下是2000多颗地雷,小演员们都是清一色的男模胚子,蓝色深邃的眼睛和精致的轮廓,他们是战俘,他们的排雷工作是在与死神博弈,丹麦中士的态度有很大的转变,从最开始的厌恶,到最后违抗军令私自放他们回家。
最近看电影的频率很高,喜欢下班健身回家在沙发上关着灯安静的看完一部电影,关灯更能模拟影院效果,使我更加专注,这部电影没有打打杀杀,全片大概三四个措不及防的排雷事故,让人感慨和平年代的我们,何其幸福。
其实很多战争电影都走进了一个误区,并不是一定要在战场上展现出那么多的残肢断臂血腥场面才能表现战争的残酷才能体现反战的主题。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你只要把美好的事物破坏掉就足够了,静谧的海滩上海风习习,却会被突然响起的地雷声打破,无辜的牧羊犬死去。一个个德国年轻的少年,不得不每天面对无数个随时要爆炸的地雷,每一次爆炸声响起,便伴随着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他们是纳粹战败士兵,也是妈妈的孩子。
8.1/10
当战争的罪恶加诸于孩子身上时,“砰”
时刻都提心吊胆的等待着那爆炸的声音
【500米外就是边境线,你们可以回家了】
ps:
2000多人,150w颗雷
“反战”不等于“圣母”,同理,“反思”也不等于“泛化”,把男孩们送去海滩的不是丹麦人而是纳粹。这部电影的出发点首先就很奇怪,尽管这些小男孩表现得和邻居家孩子一样,有着自己的童年、家庭和梦想,让人心生怜悯,而在法西斯炮火下牺牲的人更是数不胜数,置他们的家庭与梦想于何顾?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小男孩是正儿八经的军人,自愿参军的也好、强征入伍的也罢,不是丹麦人从柏林或者慕尼黑街道上随随便便抓来的德国市民,所以他们有义务为集体的罪愆埋单。退一万步讲,地雷是德军埋下的,由德军去排雷合情合理,你大可以心疼他们,偷偷把他们放回家,但雷谁来排?战争片何时能摆脱这些自我感动和自以为是的毛病,导演应该是那种在电影学院上了几年课,一家几代人都没遭受过战争荼毒、不知战争创伤为何物,又热衷哗众取宠的文艺青年。令人作呕
你回家后想做什么
我想好好好大吃一顿
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kiki204629(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853570/
在二战后期,德国后期的党卫军已经失去了当年的百战老兵,后来的都是被洗脑思想狂热的纳粹年轻人,只是靠着一腔热血战斗。
深埋心中的地雷能否被拆除
阳光、沙滩、海水、野草,自然的美景与平缓的节奏使一次又一次爆炸震耳欲聋
结尾连续翻转有点突然
德国人排德国人埋下的地雷,很公平不是吗?面对这种公平时的不忍,就是反战的理由。
“当然是做建筑工人,德意志需要重建,这是我们的任务。”
特殊角度的反战战争片,
服装道具场景都很良心。
情节很简单,场面很真实,
军官的温情与暴怒都太快速。
到片尾也没有什么深刻之处,
不理解主题有什么需要探讨。
丹麦海滩,大量德国地雷,少年俘虏们,
对战争的和人性的反思
该片讲述1945年5月,德军溃败投降后,丹麦当局利用一群年轻的德国战俘,进行危险的排雷工作。
这群战俘大多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远离家国,并被逼迫去排除自己国家士兵埋下的地雷。
丹麦人视他们如眼中钉,就像战后急需被清理的地雷,丹麦人急于看到这群战俘的死亡。
德国人在欧洲战场犯下滔天大罪,理应被制裁。
但影片从微观角度出发,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战争参与者,无论是侵害者还是被侵害者,胜利者或失败者,都未从战争中获利。
战争带给每个平凡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它撕裂道德、泯灭人性,最终使人走向崩溃。
影片的最后,丹麦中士将四个幸存的孩子送到边境,在窒息的战争中,人性之光最终得胜
电影挺有意思的。有几个片段挺催泪的,其中一个是:一直想回家的德国男孩却被地雷炸死,另一个男孩发了疯似地想去找他,以至于军士长不得不给了他一针麻醉剂。电影似乎在探讨,在战争胜利后,我们该如何对待曾加害过我们的士兵们? 是饶恕,还是一报还一报? 但是看到他们受到伤害,又觉得心疼。这该怎么办?到底该怎么对待他们?这真的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救了小女孩的恩斯特失去了生的渴望义无反顾走向雷区时,我的心态也是些许崩溃的,直接感受了他对于生的再无眷顾。优秀的反战片都是如此,聚焦于每个个体,抛开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其实很多人都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而已,和你和我非常相似,有喜怒哀乐,死前也只是想着喊妈妈…最后一车都炸了的时候我已经不知所措了。但仅剩下的四人还要继续排雷时,只感深深的绝望…
ps:我怎么看主角越看越像Jonas Kahnwald,一查确实是同演员2333,你小子穿越到二战排地雷了是吧
丹麦海滩,大量德国地雷,少年俘虏们,
对战争的和人性的反思
电影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大批被捕的德国士兵成为了俘虏。战争期间,德军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而其中一些被俘虏的年轻德国士兵,则被迫成为了活体地雷探测器。
在丹麦军官卡尔(罗兰德·莫尔 Roland Møller 饰)的带领下,那些尚且只是孩子的俘虏们开始了排雷行动,他们用双手,用双脚,甚至用生命,一步一步的净化着长长的海岸线。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
发动战争的人是最无耻的
战争中没什么人是无辜的,那些曾经的受害者也能成为施暴者,同胞的暴行有时需要自己来承担恶果。
我之前看过但好像没看完。这次看完了觉得,战争和孩子,是和战争敌我双方一样的对立关系。
很催泪
呜呜呜呜战争无情 难受 😔
好看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淡定看人生,宁静做自我 ,谨言慎行,不随波逐流 ,不放纵欲望, 因而常不被情绪左右, 以宁静祥和的心态 ,去面对得失, 淡看名利得失, 宁静做自我, 从容过生活 。
战后废墟上哪来什么人道主义 🙁
看完又揪心又心疼 幸好结局还不错
很不安
好
和平年代看这些好揪心
跟马男看的,难受
谁该为这一切负责
因为利益产生矛盾,因为矛盾产生战争,因为战争产生悲剧。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伟大的构想。人性之光将永远闪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
很残忍又无奈,拍出来了战争的残酷
感情很真挚,但没有纳粹那一套洗脑怎么做的出拿少年人肉排雷
太棒了!!
未来只是一个该死的幻想。
以前看过
人性的善恶并非是通过侵略者和抵抗者来界定的。
最放松的时候 总会出事
每天如屡薄冰的活着都是奢侈
反战题材电影震撼人心用小场面渲染衬托大格局他们是这场战争里无辜的战士承担着前辈们的罪孽战争是政治家的博弈最苦的却还是老百姓它们最终必定发展成一场场悲剧
d
很悲惨,战争就是你死我活,不断报复。想想当时对日本真是太仁慈了,看看人家丹麦。
神作
战争爆发带来的一系列中途及后果让人苦痛。
观影过程中情绪无处安放
两国家都挺敢于正视自己曾犯过的错误。而孩子般的俘虏在排雷中死去,会引发你思考
推荐推荐
如此平常的叙述 如果不是那几次突然的一声“砰”,平地惊雷地,提醒着我这就是战争,提醒我这只是真正再小不过的缩影。
《地雷区》不像其他二战电影那样,刻画纳粹的残暴,时间轴来到德国战败,几个德国小将被安排到西海岸排雷,一望无际的海岸线,白色的细软沙滩,岁月静好的画面下是2000多颗地雷,小演员们都是清一色的男模胚子,蓝色深邃的眼睛和精致的轮廓,他们是战俘,他们的排雷工作是在与死神博弈,丹麦中士的态度有很大的转变,从最开始的厌恶,到最后违抗军令私自放他们回家。 最近看电影的频率很高,喜欢下班健身回家在沙发上关着灯安静的看完一部电影,关灯更能模拟影院效果,使我更加专注,这部电影没有打打杀杀,全片大概三四个措不及防的排雷事故,让人感慨和平年代的我们,何其幸福。
没有战争场面,却是最好的反战电影。
这部电影通过对二次大战结束后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描述,将人性的多面性反映得淋漓尽致。影片细节与剧情都做的不错。背景环境是白茫茫的沙滩,远处的天和海一样的蓝,风景美得就像度假区一样。正是这干净的画面反衬了故事的残酷,节奏张弛有度,人物塑造上点面结合做的很好,小演员们的表现也都可圈可点。
如果把仇恨无限绑架到未来,那么谁才是坏人呢?
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具具炸碎的尸体。一位喜怒无常的丹麦军官,一群可怜的德国军虏。这是一部安静的电影,却让人看得心酸的电影。我想回家,最后又有多少人能回家。我们都没有错,错的是时代和战争。
愿世界和平,再无战争
hofman 唉
看的胆战心惊的,真的好心痛
大海在这里显得安静许多,一切风景都是静谧的,地雷的爆炸声因此显得太过刺耳,和平中显现的暴力与血迹或许要比战争中更为可怖
这部看得哭死,这些少年太可怜了,大人犯的罪让他们还
感人
负债子还,那些破碎稚嫩的脸。。。
很精彩的电影
电影拍得很好 在战争年代没有人错了 只能说错误的时间承担那份错误的历史责任
不是死在战场上就是死在地雷区。
音乐跟手持摄影是加分点,感觉中士的角色还不够丰满,他做的仅仅只是出于对儿童的人道主义。电影名字取得好,地雷区暗示了战争对创伤国家的影响都是一颗颗潜藏的地雷,消之不去。
有些王八蛋不要自鸣得意,你们只不过是运气好些而已。反人类反社会的下场自古都大同小异,丧钟为你而鸣
很棒
愿世界和平
战争的危害很大,希望世界和平
战争被挑起来很简单,如何收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8.1/10当战争的罪恶加诸于孩子身上时,“砰”时刻都提心吊胆的等待着那爆炸的声音【500米外就是边境线,你们可以回家了】ps:2000多人,150w颗雷
何其悲哀啊…..非常喜欢电影的背景设定:二战后,丹麦德国,少年俘虏士兵…..这部电影能让你站在绝对的中立或者说上帝视角看待战争对每个人的影响,你会感觉到深深的无力感
反战电影,每一次爆炸就心碎一次。
厌恶战争
权利轮流转,人,往往在面对弱者时,才会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的模样。
真实故事改编,愿世界和平
每一次爆炸 我在震颤
总是会在男孩们期待回家生活不久后来一声爆炸。
不容易看下去。战争双方都不是什么好鸟。最苦的就是普通人。
战争是高层的游戏,苦难是底层的墓碑
好像快点看完,每一秒都感觉会爆炸
人与人的地位差距问题,仇恨与嫌隙的变化问题,文化差异的交流问题,三个小问题导出一个大母题:战争的创伤问题
战争会结束,但和平会迟到。
精彩,希望战争消失
希望世界和平
好看!
你回家后想做什么我想好好好大吃一顿
恩斯特那里真的哭s,全是小孩而已啊,都还没有被战争荼毒,全部都是干净的面庞。战争发起人真的该s,苦了平民百姓。全面节奏有点长,德国孩子成了新一轮的犹太人,每次好不容易有一点美好的时候就开始炸了。后面真的是人性的光辉占大多数。
拍的太细腻了,断续的看有些累
故事很简单也很残忍
敢爱敢恨的长官,纯真无邪的孩子,丑陋的战争也遮掩不住他们间不可避免的美丽情谊,可情谊也无法弥补战争所带来的伤痛,永远的矛盾
和美丽的海滩景色形成对比了
有点淡淡的,看的时候可能想看剧情激烈些的,虽为真实故事改编,还是少打一星。
&duan
错的是战争本身,愿世界和平(除过打小日本儿)。
男主从一开始讨厌这些男孩子,到后来经历许多挫折与欢乐走的越来越近。但如果场景放在战后的中国,我们还能这样去共情吗?
后半段狗被炸死和一车地雷爆炸就太刻意了,像是硬凑的。
人性经不起考验,但能通过的才是人
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
世界和平,愿世界无战争
二战注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
悬着的心,在黑屏的一刹那,才放下来。
战争的残忍
看到剧照就想起《赎罪》战争真的特别残忍
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只有苦难
真实事件改编,战争太残酷了。时刻揪着心。很棒的反战电影。
电影拍得克制,更显现实残忍。
挺好看的,剧情是我喜欢的,又让人看的欲望,推荐给大家!
一直悬着一颗心看完,每一次爆炸都心碎一次。
故事的节奏很好,我还真希望再听听他们的愿望。但是战火的荼毒应该让入侵国承担。
双胞胎兄弟太伤了,Louis的眼神太适合这种题材,他只要淡淡凝视远方就会涌来一股无言的悲哀。最后一次爆炸好突然,教官也是真的好,感觉我会记住他们在海边玩那个场景很久💧
几场无声的沉默如雷贯耳。
孩子们太惨了,愿世界和平
影片切入的角度非常棒,这种把孩子和战争放在一起的片子简直就是直奔泪腺而来的
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
残酷的童年
如果把纳粹带来的灾难怪罪在德国孩子身上,那么这些人和纳粹又有何区别。
真的是冷门高分电影,视角独特,人性刻画真实。
刚补充上来的新兵 可能并没有来得及参加战争 还是一群没成年的孩子 德国人前面埋下的地雷最后却要靠自己的新一代用生命拆除 可叹可悲 但也许这就是法西斯政权的因果报应吧
一个个真实的战争参与者,无论是从侵害者还是被侵害者,胜利者或失败者,都没有从战争中获利,看的人太难受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kiki204629(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853570/在二战后期,德国后期的党卫军已经失去了当年的百战老兵,后来的都是被洗脑思想狂热的纳粹年轻人,只是靠着一腔热血战斗。
节奏太慢
战争发动者没有想过 战争的结果需要一群孩子去承担背负
军士长的转变不太自然,尤其到了最后冒着上军事法庭的风险私放战俘,这要是没有真人真事背书就显得一厢情愿了,以假乱真这方面该学学窃听风暴
二战末期德军连俘虏都多是孩子 让你不觉更加痛恨战争 平静海岸线上的几声爆炸冲击内心 除了几处推动情绪转折的情节点略微俗套 其他可以
God.
看到最后紧紧憋着气,心率上升,心跳极快,连呼吸甚至都不敢了。当一个人的个人利益没有受损的时候,他永远可以当一个伪善的人。当个人利益被侵害,他就可以马上撕下伪装,还原自己的本来面目,甚至变成一个恶人。军官的狗死去之后的剧情写得极好,在这里你无须去判断他是一个好人或是一个坏人,他就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
战争太残酷,可谁的心不曾柔软。
泪目。窒息,沉重……每一个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残酷
深埋心中的地雷能否被拆除阳光、沙滩、海水、野草,自然的美景与平缓的节奏使一次又一次爆炸震耳欲聋结尾连续翻转有点突然
看完对战争有更新的了解
一部优质的反战片
相比于千篇一律的“纳粹该死”式叙事,这部电影另辟蹊径给出了别样的答案。
战争就是,除了发动战争的人,其他人全是炮灰。
无辜者为战争买单。20240225
很好的反战电影,残酷揪心。
反战题材,地雷作为战争的延续继续吞噬着生命,而且很多都是未成年的孩子。丹麦是二战投降最快的,就用了4小时,居然还在虐待俘虏。
War is built on blood, during and after.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没有枪炮轰隆,但直击心灵。从丹麦军官到德国战俘,每一个形象都提供了非常深入的代入感,对于这个被隐藏的悲剧是很好的影像记录。8.8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电影里的德国人换成日本人,我会恨不得他们在排雷中全部被炸死。但是,如果他们都还是孩子,迷迷糊糊参与到战争之中,那么我会为他们可惜,但是我不会分给他们同情。
剧情挺老套的啊,开头就能猜到结尾。三颗星,还行
四星半
蓝光,已下
如此美丽的土地 如此真实的残忍
可以
殘忍又美麗
德国人排德国人埋下的地雷,很公平不是吗?面对这种公平时的不忍,就是反战的理由。“当然是做建筑工人,德意志需要重建,这是我们的任务。”
切入点是很棒的,但角色转变缺乏说服力
哎——
战争的受害者也好,始作俑者也好,都会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这些少年们用血肉之躯赤手挖掘数200万枚残余地雷,在二战后期,德国参战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他们本该不用承受这些苦难
战争只会让无辜者深陷地狱,好在影片最后留有希望,不然太绝望了。
全程看的我巨紧张 不知道啥时候就炸一下 节奏虽然不快但一点儿不会觉得墨迹 提心吊胆的 画风真的好美 景色宁静 恬淡 和男孩们的血水对比鲜明 丹麦德国联合起来拍的反战片是真不错 正视历史 不要去琢磨哪一方更邪恶 而是共同对战争说不
成年人都死了,少年来当兵,最后是整个德国为纳粹承担后果。
又是一个难解的问题,仇恨最难消解,报复最难克制。所以这几年在类似复杂的伦理问题上越来越倾向于简单的思路,只是为了给还存在的所有意义上的悲悯一个答案,放过自己,不再追问。
战争的残酷在结束后继续延续!
电影内容不错,演员演技也可以。推荐观看!
结局不错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奥斯特洛夫斯基
战争只教会了人仇恨吗?
用生命唤醒人性的温柔。
触动人心的电影会让人不自觉地往前倒去看刚才的镜头,这部电影我倒了3次。
德军里有善良的人,盟军中也有魔鬼
作为丹麦片反思本国的历史很具有批判性,很独到,几个男孩刻画的有血有肉,中士作为重要人物塑造比较成功,要是再增加一些剧情就更好了,让他的心路变化和情感变化再丰富一些。结尾感觉有一点稍显草率,虽然足够合情理,足够有力,但是仍感觉欠缺一些部分。
战争见人性
战争太可怕了
孩子们长得太像了,有点认不清楚人
特殊角度的反战战争片,服装道具场景都很良心。情节很简单,场面很真实,军官的温情与暴怒都太快速。到片尾也没有什么深刻之处,不理解主题有什么需要探讨。
战争对天真孩子们的迫害。
要人道主义,不要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什么叫做战争的牺牲品?
善与善的冲突就是悲剧,大人的错要小孩买单,很惨
战争里没有男孩,只有受害者和被害者,听到地雷爆炸就揪心,到底应该谁给这场战争买单?
战争会把每个人都逼成魔鬼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埋雷,后人遭殃。
有些电影五分钟就知道精彩
丹麦海滩,大量德国地雷,少年俘虏们,对战争的和人性的反思
触目惊心。
六次
德国鬼子的罪孽他们的孩子还了!
人债人偿。很好的题材,拍的太浅薄了些
这片废墟需要得到重建。
8.5-唯一bug是小女孩和男孩怎么安全走进雷区的?
仁
个人观感整体8.5分。整部影片记录了卡尔对待德国人态度多次转变的历程,很写实。6次爆炸告诉观众,战争阴影不仅发生在战争过程中,也会长时间在战后持续。最后的结尾可能偏好了一些吧,感觉现实可能性不会太大
也不知道丹麦人多恨德国人,用小孩出气,拍的不错,战争残酷可见一斑
爆炸的现实
剧情是好看的,但节奏太慢,也许这就是欧洲电影吧,前半部分一度要睡着,后段才开始逐渐聚精会神
视角独特
德国战败后 德国士兵都成为俘虏,当时人们很恨德国人,让俘虏拆炸弹也能理解,只能说战争残酷 这些都不大的孩子也是被迫上战场;双胞胎其中一个兄弟被炸没后,另一个男孩也不想活了 好难过;军士长真挺好 履行了诺言
张力一般 战争受害怎么说都不一定对 人心无论善恶都只会隐藏 不会消失
该片讲述1945年5月,德军溃败投降后,丹麦当局利用一群年轻的德国战俘,进行危险的排雷工作。这群战俘大多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远离家国,并被逼迫去排除自己国家士兵埋下的地雷。丹麦人视他们如眼中钉,就像战后急需被清理的地雷,丹麦人急于看到这群战俘的死亡。德国人在欧洲战场犯下滔天大罪,理应被制裁。但影片从微观角度出发,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战争参与者,无论是侵害者还是被侵害者,胜利者或失败者,都未从战争中获利。战争带给每个平凡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它撕裂道德、泯灭人性,最终使人走向崩溃。影片的最后,丹麦中士将四个幸存的孩子送到边境,在窒息的战争中,人性之光最终得胜
7 政客发动战争并享受战争红利,平民承受战争并用生命为战争买单,此刻以色列还在轰炸巴勒斯坦
没什么出彩的地方,能入围奥斯卡可能更多是因为题材吧。二战+儿童的题材很容易打动人心,当然也容易打动评委。而且丹麦这样的电影几乎没有,也可以凑个数。
这部片子难以标记,一方面是,地雷是德国人埋的,让德国人排雷天经地义。另一方面,这些人还是个孩子。……所以那些想称霸世界的国家还是谨慎些为好,不要动不动就侵略别的国家,杀戮他国人民,略夺别人的财富。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补标
佳片,推荐!
看过几次,心疼,不要战争啊
电影好看,评论区更好看。
没有什么为父辈赎罪,那就是一种极其牵强的报复方式。
救了小女孩的恩斯特失去了生的渴望义无反顾走向雷区时,我的心态也是些许崩溃的,直接感受了他对于生的再无眷顾。优秀的反战片都是如此,聚焦于每个个体,抛开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其实很多人都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而已,和你和我非常相似,有喜怒哀乐,死前也只是想着喊妈妈…最后一车都炸了的时候我已经不知所措了。但仅剩下的四人还要继续排雷时,只感深深的绝望…ps:我怎么看主角越看越像Jonas Kahnwald,一查确实是同演员2333,你小子穿越到二战排地雷了是吧
题材算小众,拍摄算冷静
这是一段由真实历史改编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二战结束后,丹麦的海岸线附近还留置了大量地雷。2000多名德国战俘被送往雷区,排除了丹麦西海岸150多万颗地雷,代价是一半战俘的伤亡,而大多数都是非常年轻的男孩儿。
看哭了
在和我一样的年纪时,我头痛的是数学题。
无论是一片坦途的光明,还是绝望寂静的黑暗,人总是不断向前走。
好看的推荐
人心都是肉长的
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具具炸碎的尸体。一位喜怒无常的丹麦军官,一群可怜的德国军虏。这是一部安静的电影,却让人看得心酸的电影。
拒绝战争,不只是拒绝战争,还有战争遗留的仇恨与危险
看完心情沉重,好在最后结局导演给了一丝人性的关怀,可实际呢,不会这么好运只会残酷,这就是战争。年轻人一直都是一线承担战争的残酷后果,心里仍然也是想着重建国家,几处爆炸都好像被炸痛了心脏,身在和平时代是多么的幸运,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