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点评:野草莓 Smultronstället
好特别……电影构造的梦境真的很符合梦的特点,往往与现实相勾连,却又或隐喻或昭彰人的潜意识。
总是在“好阴森好怪异”与“好温情好纯真”中来回切换。就像老教授一样,看到三名陌生的可爱的年轻人我也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哦……”慈爱的感叹,但真正对待亲密的朋友、认识多年的朋友,却又常常抱着浑不在意的冷漠,这样的我。
虽然是黑白电影,好像也能感到记忆中夏日别墅中令人怀念的家庭气息,茂盛的草丛与树荫,果实的甜香与午后湖水的静谧,好想回到纯真无邪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我越是长大,越是浑浊。我想要继续保有我的无忧无虑,但这样做却会被当做自私与冷漠,像老教授的儿子一样,选择逃避也许会伤害到别人,但到头来,他终将尝到悲惨的果实。
用精确的感觉、幻觉、记忆和个性化的多个人物组合重构的浓缩人生。意识流。细腻的自我剖析和关系编织。最后,恰如其分的温柔和解,冷峻和郁结永远存在但也暂时淡去。重温,为天才的剪辑点、戏剧化光线设计、镜头层次惊叹。记得没有表针的梦,三代时间汇合的车途,窗内的琴声映在窗面的乌云,宣判孤独的法庭,欢声笑语的童年。
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一次特殊的旅途中,追忆起了他的一生。在这趟旅途中,他回忆起年少无疾而终的爱恋,也忆起过去与妻子相处的时刻,这都让他无限感怀。旅途中自然也遇到了新的人,他经历着旅途中年轻人们的悲喜忧乐,仿佛又重走了一遍自己的人生旅程。
影片中有很多场景让我触动。比如新认识的人在旅途中大声吟诗,这或许就是朋友、是青春的模样。又比如年轻的儿子与儿媳因观念不同,对是否要孩子难达成统一意见,妻子忍不住对新生儿的渴望,丈夫却认为世间苦楚不应让孩子经此一番。这不正是我们当下依然面临的争论吗?社会发展的路途竟如此相似。
看一部电影,仿佛见证了一段别人的人生。
梦境与现实交织,分不清楚什么是真实
死亡与童年相映,得到了自我的救赎
电影一直在自我剖析,好像一堂一堂的心理课,好像梦的解析,它各种无解超现实,或者做过的事情有过的想法都会有个影印,当垂垂老矣,甘于命运,追求生之外的意义的时候,之前种种行为痕迹都会呈现在阳光下,让你看到皮囊下的真相并不断追寻自我肯定否定和自我保护的挣扎,老电影,电影有些地方很晦涩,名字对不上角色,但不影响这么多年一直有人在看在追寻,在同样看透这个社会后向内探求的渴求,可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迷惘吧
《认识电影》P133(音响效果可以起象征性的作用,通常由剧情决定,做噩梦这种超现实主义场景中,实际上是无声的,除了心跳声作为一种“死亡警告”)故事其实很流畅。老教授开头的梦是死亡焦虑,无针表后期又出现在妈妈那里,路灯卡住的马车掉出的棺材爬出了自己。公路片,去领取自己的荣誉,儿媳的指责,青年的恋爱和上车的年轻人(一女两男也映射自己的爱情),中途烦人的中年丈夫和哭泣的妻子,加油的夫妻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感谢可能是人生唯一成就,看望96的母亲,回忆那些重孙子代的儿童玩具。在车上继续噩梦,表妹拿出镜子强迫直面苍老腐朽的自己,隔门玻璃看表妹和情敌结婚,来到荣誉领取处,领取自己人生的审判和忏悔。和解的结局:和女仆道歉,在睡梦中回忆童年,可爱的年轻人的祝福
《野草莓》是伯格曼达到艺术巅峰的标志,影片通过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老人对人生的探戈,将生存、死亡、爱情、冷酷、过去、现在等等元素结合,透过回忆、幻觉和梦境,将不断出现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脑海里的孤独,描写得非常冷酷而彻底。
影片用埃萨克教授的一天照应他的一生,使他在黄昏和晚年虔诚的皈依上帝,达到自我审判和忏悔,从而宽容别人和被别人宽容。作为受人尊敬和事业成功的医生,他将他内在的本质上的爱施与给了世间的众生,而他外在的虚假的冷漠与自私,被他释放在他的个人的内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有他的妻子,儿子,儿媳和管家。这些人都以世俗之爱的名义屈服于他,使他能够居于这个封闭的世界的统治地位。
字幕翻译不准,前半部分老者为什么会和初恋表妹分开没弄懂,只是啊,老者的确不会表达情感,这部实在是太孤独了,看得令人难以忍受,印象最深的是那位丈夫得知妻子怀孕以后说的话,我只想永不超生,把活着的痛苦表达得太明白不过了,观影的时候在想,生活的底色是痛苦,有才华的人能够把感受表达出来,还有更多更多的沉默。
需要对导演说声对不起,没太看出此片的优秀。且我也不打算二刷。
剧情是讲80岁的男主准备出发去一个地方领一个博士荣誉啥的,类似一个颁奖仪式,然后去到儿时居住的地方,回忆起儿时的一些事情。车上做了很多梦,包括初恋,离婚等问题,同时路上遇到很多人,包括年轻的三人组,儿媳倾诉和他儿子的婚姻问题,去见他的母亲等等,算是一部公路电影,夹杂了梦境隐喻和儿时回忆的自我人生解析。
娱乐性是没有的,剧情是不精彩的。要说有价值的应该是拍摄手法吧。现实线+梦境线+意识流隐喻+人生哲学剖析吧
导演采访说一直在思考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其实就是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吧,这个在电影中还是很有体现的。50年代这样的电影呈现还是很突破的。
可是,作为观众而非电影创作者,电影真的不太好看,也不想二刷
我会想到伯格曼和母亲的那张合影,光从窗外打进屋子,他托着下巴笑着和母亲对视。
这是一部抽象的自传,关于亲情关系的迷思,自我的审视探索与和解,结局温柔至极。
看到最后10分钟前我最高也就只能给这个片子打3分,太多隐喻,我不能完全理解,但也能看出处处对于冷漠无感形象的排斥,片子的悲观色彩几乎来到了绝望的程度,没有给观众一天“出路”。但是片子的最后还是通过不少细节让观众看到了希望,让人意识到这的确是一条心灵赎罪之旅,只不过太苦涩和漫长。 最终可以3.5分,不是我个人喜欢的类型,但是经典还是有它的道理的。
YouTube机翻字幕 台词没有特别懂 总得来说看到了青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 青年生命力旺盛(Isak的回忆还有车上的年轻男女)中年鸡飞狗跳(车祸夫妻和儿子儿媳) 老年 sentenced to loneliness(Isak的现在以及他妈) 人生的流变最终归结于独自一人 孤独或者是宿命 儿子说I can’t live with her 但最终画面还是留在了Isak一个人躺在床上的场景 当然有很多情节和隐喻没有特别懂 比如没有指针的钟 医生的责任是ask for forgiveness?(可能是机翻的问题) Isak也还是常常梦到年轻时爱过的Sara而与妻子的故事又被隐去
打卡余华老师看的第一部真电影
总担心老头会死
建议不要一个人大晚上看,那女的笑得我毛骨悚然
孤独的忏悔
一条现实的线,一条心理的线:彼此萦绕
他的心死了,时间停滞了:冷漠
一路上,梦境中,他总在寻找什么
终于,他的初恋拉着他的手,他的儿子因为爱情坚定地选择爱情,他的管家总是会在他身边,他知道他找到了
余华看了,走了20公里路心情才平复下来。
轻剧情,重意识,用梦境代替回忆、初恋的背叛,妻子的出轨,主角从第三视角去回顾自己的一生,夹杂着孤独、痛苦、空虚、背叛等诸多的感受。
最妙的是他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反思,在当下感受到别人的关心也给予别人关心,进行了改变,获得了美好的体验和幸福。
梦境是内心无意识的表现。它会把一个人内心深处所牵挂、所困扰的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它也是跳跃的、非线性的、不可以用逻辑去直接解释每一个象征的;但它也是整体的,在整体的视角下,一切都清晰起来。开始死亡的梦,是噩梦,是恐惧;到最后的梦,和萨拉的和好,野草莓吃完了,空气中一切都是甜蜜的,见到了“找不到”的双亲,也意味着童年创伤的和解。(这种童年创伤在男主的族中是代代相传的,所以才会有儿子不愿意生孩子。)男主最后对管家的态度也转变了。作品是利用梦境来表现的充分体现,男主在故地重游、一次次梦、一次次和儿媳妇、周围的人的交流(那对夫妻——婚姻中的争吵是无法避免的,即使换了白月光,也会有争吵)中,实现了自己的救赎、和解、改变。
伍迪艾伦《解构爱情狂》所致敬但是又没有触及其根本的,在死亡迫近时寻找存在的故事。
用连续的直白剖开自我的梦境来解释抽象疏离非个体的爱 和 老年孤独。
让非真实的自说自话的视角和他者的只言片语碰撞,自我的回忆本身就是修饰自身存在的一种手段。
#第一部伯格曼,像读了一篇散文诗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沉沉
倦坐在炉边,取下书来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关于影片可以分析的太多了,有机会拉片再写写。
对于玛丽安的丈夫不同意妻子把孩子生下来的决定,他说把孩子生下来就是受苦,无比赞同。难道我们都忘了自己在关系里曾经是怎样被控制、被虐待、被漠视、被实施暴力吗?我们怎么能确定自己没有遗传到父母的暴力和权力呢?难道我们有曾真正了解过对方了解过自己吗,我们有爱的能力吗,还是只是把相互侵犯和纠缠当作亲密的象征?难道我们都忘了自己在这样无望的人生中是怎样切除了自己的前额叶才能封闭五感的吗,难道我们都忘了自己在这样的社会重压下是怎样被压榨到只剩下最后一丝力气堪堪地活着吗?幸福太具体而痛苦太漫长,难道自己没有生出过宁愿不成为这两亿分之一精子的愿望?要怎么负得起把一个人带来这无间地狱服有期徒刑的责任?
拾草莓,安娜里拾东西捡小狗。车里说中年女性可能癌症,安娜里说心灵的癌症,细雨里癌症。总体都是冷漠与内心的辩证,已经对或者来自分支人物的善意,安娜中自杀的老人。名字重复,圆桌谈话。对过往的审视。母亲的胃冷,我已经阴冷过了一生。全是冷漠的男人,不愿被孩子加上被迫的责任之感,死亡也是永恒的好,但他们反刍一丝回忆。
第二部伯格曼,一位行将就木的老教授驾车前去领奖的公路片。
导演探讨了很多:生命、亲情、爱情、婚姻、童年、梦境、宗教。
可惜阅历不足,很多内容如隔靴搔痒,理解的不透彻。
就像冰雕,近时感觉到的是无物、冷,远了看见形态又觉得有着令人惊叹的美,不同的距离感受到不同的形象。
生活里ta人的敬爱和童年的美好足以让他对抗晚年的孤寂,让他在吃下安眠药后拥有一个微笑的夜晚。
“你需要生育和活下去,而我需要死去和永不超生”
好像生活确实只能依赖阳光微风花香细雨过下去。
漠然者的自我救赎,竟然如此温柔。
《野草莓》、《第七封印》都是广义上的公路片。
光影解构的强烈对比运用
伯格曼一大特色了属于是
生与死的恐惧
旅途中的青年 中年与老年人生隐喻
被治愈的老头
重走人生路的设定还蛮开先河
半部好戏,第一场梦境的表现和诠释过分惊艳,半路那对夫妻的争吵和三小孩刚刚上车的部分也很精彩
整个电影的虚实交杂、沉浸与抽离、老人情感上的裂缝与弥合欠缺了最重要的那份感染力
很遗憾伯格曼没有生在这个光影色彩足够丰富的现在,限制了发挥。不过换一个角度看,正是那个黑白世界的影像才能将“人的梦境”这个概念渲染到极致,尤其在电影开头那段
☞7.9分☜
伊萨克(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Victor Sjöström饰)从医50年,现年已是将近八十岁的高龄,正准备在儿媳的陪伴下返回母校接受荣誉学位颁发。路上伊萨克顺道重游旧地,追忆往事。
伊萨克曾经和堂妹萨拉(毕比·安德森 Bibi Andersson饰)有过美好的初恋,却因性格冷酷孤僻,以致他的兄弟乘虚而入。如今伊萨克坐在草坪上,忆起往昔,眼前浮现萨拉白衣飘飘的美丽模样。
他与生俱来的冷漠理智的性格,注定了婚姻的失败。伊萨克的妻子无法忍受冰冷的婚姻,寻求外遇。这样的家庭气氛,加上遗传下来的冷漠秉性,使得伊萨克的儿子不愿生小孩,和儿媳关系决裂。
伊萨克获得了光荣的学位荣誉,然而他仍然沉浸在对过往沉重的自省中,对于生命将尽的老人,这仿佛是一次心灵救赎之旅。
人并非机器
“这个世界已经很荒谬了,为什么还要认为他们会有更好的未来”。本片最喜欢一段对话,我最喜欢片中自我的探讨和对自己的谅解。作者个人风格太强烈了,没有说的那么意识流难理解。但是不抱和我一样特别大的期望来看就是了…
冷漠的人不配拥有爱
我们只是想确认自己被爱着。
多面的生活,变换的人性,孤独、冷漠、死气沉沉等词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同时,也可以有爱、尊敬与率真的存在。
早期梦境类电影,甚至可以在里面看到启发后人的影子
你需要活下去并创造生命,我需要死去,永不超生。
凌晨看完的,对我来说太像恐怖片了啊啊啊啊
意识流表现和极高水准的镜头调度,在车内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却还能创造许多精彩的运镜,足够其他电影再学五十年了。是因为我对这类题材不再感冒吗?全片的情绪都很平稳,甚至是平淡,在叙事的节奏上显得寡淡。
你什么都知道,但又什么都不知道。
Blueberry field
好可爱的三位年轻人
“你需要活下去并创造生命,我需要死去,永不超生 ”嗯,我也需要永不超生。
9.0 “很久之前看的了,当时是初二,给我来很大的震撼,一种朦胧的深在我脑海里的美,发酵,肿胀,刺破”
好特别……电影构造的梦境真的很符合梦的特点,往往与现实相勾连,却又或隐喻或昭彰人的潜意识。总是在“好阴森好怪异”与“好温情好纯真”中来回切换。就像老教授一样,看到三名陌生的可爱的年轻人我也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哦……”慈爱的感叹,但真正对待亲密的朋友、认识多年的朋友,却又常常抱着浑不在意的冷漠,这样的我。虽然是黑白电影,好像也能感到记忆中夏日别墅中令人怀念的家庭气息,茂盛的草丛与树荫,果实的甜香与午后湖水的静谧,好想回到纯真无邪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越是长大,越是浑浊。我想要继续保有我的无忧无虑,但这样做却会被当做自私与冷漠,像老教授的儿子一样,选择逃避也许会伤害到别人,但到头来,他终将尝到悲惨的果实。
今人窒息的梦境,充满遗憾的过往。
031.一部好电影十分钟足够自报家门。
镜头简单直白,挖掘人物内心恰到好处,通过梦境找到自己。
看完流泪但又不知一时缘起、我偏爱的冷静而细腻的叙述类型,之后大概会多看几部伯格曼。以及再次感叹经典黑白电影镜头镜头真的好美,每一帧都能打印出来当艺术品贴在墙上。
第一次看这种风格的电影,高级的有些莫名其妙,但是是好看的
无指针的钟表淹没时间,死去的我紧紧抓住我的手,存在与消亡之间失去了距离。我的惶恐在考试中苏醒,年老的身躯终将接受众人的审判。爱的谜题何解?梦境的最后,年轻的父母隔岸向我招手,野草莓葳蕤到永远。
第一部伯格曼的作品,看完才知道大师为什么能被叫做大师。
在死亡面前的自省。
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一次特殊的旅途中,追忆起了他的一生。在这趟旅途中,他回忆起年少无疾而终的爱恋,也忆起过去与妻子相处的时刻,这都让他无限感怀。旅途中自然也遇到了新的人,他经历着旅途中年轻人们的悲喜忧乐,仿佛又重走了一遍自己的人生旅程。影片中有很多场景让我触动。比如新认识的人在旅途中大声吟诗,这或许就是朋友、是青春的模样。又比如年轻的儿子与儿媳因观念不同,对是否要孩子难达成统一意见,妻子忍不住对新生儿的渴望,丈夫却认为世间苦楚不应让孩子经此一番。这不正是我们当下依然面临的争论吗?社会发展的路途竟如此相似。看一部电影,仿佛见证了一段别人的人生。
在进度条走到99%的时候我还觉得自己没有看懂,可当看到最后的1%,我哭了
老爸常常说忠忠直直,都脱了节,这个世界那么狡猾,你不狡猾一点,怎样混下去
梦
经典的黑白电影,讲的是一位从医50年的老人对往事的追忆。有故地重游,有无法释怀的爱情。拍得像梦境一般,游走在虚实之间。“我敬爱你,今天明天永远。”开头拍得有点像恐怖片,很特别。
太棒了
看不懂
余华老师书里说这是他看到的一部真正的电影
氛围太好了 形式放到现在是有点闷 但也很新 绝对的绕梁三日的神作
现实 回忆 梦境 因果 审视 救赎(和解)
我心即世界
确实是会触动余华的电影,难怪走了30里路才平复心情。好久没看过这样的好电影了
不如那个谁
挺好的尝试 人成熟以后都面临着对过去的审视包括自省
我在三十七岁时断绝人际关系,自以为是,自我封闭,彻底的失败,虽然我在社会上成功了
9
童年时期的回忆,伴随一生的回忆。人们是怎样区分童年和青年,仅仅是年龄和心智的成长吗。
通过梦境的意识流表现手法真的超前,这就是大师的作品吗。4.1.24 凌晨与阿正在宿舍观看
人老了在梦中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反思自己对家人太冷漠 自己太自私,遗憾于恋人嫁给了堂弟。
看不懂的人好幸运,看得懂的人仍受困于此。
最后几分钟,老年的伊萨克和年轻的萨拉手牵手真浪漫啊。一直在思考,人老了之后会变成什么样,总是回忆过去怕是最重要的组成,但年轻时没什么故事,岂不是连回忆都是苦涩的。
我需要死去 永不超生
第一次看电影觉得自己实在还是太年轻。
We act according to our needs. Yours is a hellish desire to live and to create life. Mine is to be dead. Stone-dead.
一个糟老头子发梦这到底有个鸟好看
余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提到
开头太惊艳了
看不懂啊看不懂
喜欢这种娓娓道来,梦境部分尤为出彩
毫无疑问最伟大的电影作品之一
是不是越愚笨一些,反而能获得更大的幸福?这种穿透真理的理性,恍惚间让我觉得这种陌生的亲情,在我的人生中也存在着。如果要寻找人生的真相,是不是过了快乐的青少年,人只能慢慢走向不幸,然后只为了给下一代一个快乐的童年?人类,真的太悲哀了。
第二遍安排上
伯格曼最温情的一部
没有一秒,一个表情是多余的,剧情缓缓推进,扎实沉稳,但却不拖沓,实在是太完美了。善良博学但冷漠软弱的人的反省,深刻共情了。
梦境与现实交织,分不清楚什么是真实死亡与童年相映,得到了自我的救赎
我以后会明白得更透彻吧?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目前还没办法完全看进去吧,但是深度是有的,没有爱的一生真的很可怕,但是有很多男人,或者功成名就的男人,都可以这样活,而且他们老年的时候真的会自我审判和回溯童年吗。
一点没看懂。。为什么都说男主很坏,我感觉他还蛮和蔼可亲。。
不如八部半
回忆里的甜腻与酸涩
伯格曼的电影不管手法多么超前,讲述起来总是让你感觉那么平易近人
《野草莓》是伯格曼达到艺术巅峰的标志,影片通过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老人对人生的探戈,将生存、死亡、爱情、冷酷、过去、现在等等元素结合,透过回忆、幻觉和梦境,将不断出现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脑海里的孤独,描写得非常冷酷而彻底。影片用埃萨克教授的一天照应他的一生,使他在黄昏和晚年虔诚的皈依上帝,达到自我审判和忏悔,从而宽容别人和被别人宽容。作为受人尊敬和事业成功的医生,他将他内在的本质上的爱施与给了世间的众生,而他外在的虚假的冷漠与自私,被他释放在他的个人的内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有他的妻子,儿子,儿媳和管家。这些人都以世俗之爱的名义屈服于他,使他能够居于这个封闭的世界的统治地位。
好看,喜欢 来朝见的
很多隐喻,一些转场打光有意思。但是感觉这部片更适合年纪大的人看。。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感觉有点无聊。
我的理性干枯如尘。
润物细无声地抚平人心
需要对导演说声对不起,没太看出此片的优秀。且我也不打算二刷。剧情是讲80岁的男主准备出发去一个地方领一个博士荣誉啥的,类似一个颁奖仪式,然后去到儿时居住的地方,回忆起儿时的一些事情。车上做了很多梦,包括初恋,离婚等问题,同时路上遇到很多人,包括年轻的三人组,儿媳倾诉和他儿子的婚姻问题,去见他的母亲等等,算是一部公路电影,夹杂了梦境隐喻和儿时回忆的自我人生解析。娱乐性是没有的,剧情是不精彩的。要说有价值的应该是拍摄手法吧。现实线+梦境线+意识流隐喻+人生哲学剖析吧导演采访说一直在思考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其实就是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吧,这个在电影中还是很有体现的。50年代这样的电影呈现还是很突破的。可是,作为观众而非电影创作者,电影真的不太好看,也不想二刷
我会想到伯格曼和母亲的那张合影,光从窗外打进屋子,他托着下巴笑着和母亲对视。这是一部抽象的自传,关于亲情关系的迷思,自我的审视探索与和解,结局温柔至极。
自然但是闷完了
既是伊萨克晚年心理的转变,也是伯格曼对自己的追问
最早的公路电影了吧。忆往昔岁月,回家的路,找寻自己
“你知道许多,可你什么都不知道”也许这就是老医生一生的总结。
第一次看意识流,虽然不太能看懂但是确实很震撼
在影片里找到同感,爱无能多少可以对号入座,孤寂冷漠的梦幻泡影在旖旎的野草莓田野里,表面之下的莫不关己倾覆了前后三代,或许在弥留里反思是价值传达所在吧……这样的影片是迟迟无法写点什么的……
写信给我。
“活在这世界已经很荒谬了!居然还要把孩子带到这世界上来 最荒谬的是认为他们将拥有比我们更好的世界” 是否寿数将尽之时 都会不自觉追忆童年时光?「诗」女主亦是在心灵最脆弱 不堪承受生命之污难时 提起自己童年和姐姐的时光 提起自己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光 泣不成声….生命很短暂呐 尽可能 感受它吧
B+ “第一部伯格曼电影,隐喻性很强,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极力规避又逃离不了的问题,如何能够做到与死亡相和解或许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很多隐喻我还拿捏不定。但我喜欢这种电影浓厚的古典感,一切都很古典,表演、服化道等等。片子讲的就是一个老头从冷漠至极的理性主义慢慢悟到人生中的第二条路,也就是直面自己的情感、珍视他人以及重视他人的情感。伯格曼无论是书还是电影,文本都极为精准,这也是我所钟爱的。
打卡余华老师看的第一部真电影总担心老头会死建议不要一个人大晚上看,那女的笑得我毛骨悚然
人生不过是大梦一场了啦
看的心惊肉跳,没有任何大场面,就是感觉拍出了自己的一生。吓死个人。这种电影完全可以二刷三刷。艺术范儿太正了。
第一个梦,是后来所有现实的一场回眸。精心设计的影视化场景,将梦、想象、回忆、审判和救赎展示得如此的触目惊心。无边的孤寂,是对薄情寡情最残忍的定罪吧!?
人生不过一场大梦
孤独的忏悔一条现实的线,一条心理的线:彼此萦绕他的心死了,时间停滞了:冷漠一路上,梦境中,他总在寻找什么终于,他的初恋拉着他的手,他的儿子因为爱情坚定地选择爱情,他的管家总是会在他身边,他知道他找到了
孤独
看的时候在猜,是通过后面的故事映照片头的那个噩梦吗,是通过路中遇见的不同年龄的人呈现老人的一生吗。都不是,一个好完整的叙事,好特别的表达,好美的光影。慢慢临近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封闭感觉的惩罚是孤寂,好像一切都来不及改变了,但好像又还没那么糟糕。我好想讲那个梦,可听的人从来不信梦这回事。
(3) 对梦境的搭建过于简单直白了,甚至觉得刻意,如果这也能被称作意识流的话……最好的部分应该就是开头
大师的电影总是哲思来哲思去的,看着属实有点累啊。
看到最后泪目…人终将和自己释怀,然后看到生命的期待和美好。
之前看的两部没看明白,这部大概算看明白了吧,又阳光积极正能量白男味儿的让人受不了😅为什么要和解为什么要爱,作为北欧白男都愁了恨了自反了孤独了一辈子了到结尾突然又不孤独又愿意爱😅儿子也是,又想死又爱人😅nb
余华看了,走了20公里路心情才平复下来。轻剧情,重意识,用梦境代替回忆、初恋的背叛,妻子的出轨,主角从第三视角去回顾自己的一生,夹杂着孤独、痛苦、空虚、背叛等诸多的感受。最妙的是他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反思,在当下感受到别人的关心也给予别人关心,进行了改变,获得了美好的体验和幸福。
分了好几天才看完🤡没看懂不打分了
第一次看意识流电影,导演真是神,第一次看到有人把梦境拍的如此只好
死亡是一个仪式。看得我好想写东西。和过去对话,请在夏夜里再爱青春一次吧。
伍迪艾伦《解构爱情狂》所致敬但是又没有触及其根本的,在死亡迫近时寻找存在的故事。用连续的直白剖开自我的梦境来解释抽象疏离非个体的爱 和 老年孤独。让非真实的自说自话的视角和他者的只言片语碰撞,自我的回忆本身就是修饰自身存在的一种手段。
心灵
竟然现在才看完伯格曼的这部电影
看得我困晕了😳
为领略意识流电影而看,但穿插的回忆意识之类的比想象中的少。有时那些回忆梦境给人惊悚诡异的感觉,在主人公的回忆中始终没看到年轻时的自己,或许是一种个人身上无可倒流的时间。淡淡惆怅淡淡遗憾,都是淡淡的。很喜欢电影里的三个年轻人还有儿媳的形象,在老人味里寻找一些生命力。
原来这才是电影
回首往事,惊梦一场。
就很弗洛伊德。
深沉细腻
活在这个世界已经很荒谬了,竟然还要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最荒谬的是认为他们将拥有比我们更好的世界。我需要死去,永不超生。
#第一部伯格曼,像读了一篇散文诗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沉沉倦坐在炉边,取下书来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关于影片可以分析的太多了,有机会拉片再写写。
和s
喜欢结尾。
可能经历不够 我咋没看懂
经典还是经典
像诗歌一样动人.
就像影片开头时候讲的,我们评估他人的性格和行为会脱离人际关系。童年,初恋,成功,父母,子女,朋友,我们思考理性和感性之间如何平衡,随着年华的逝去,抚平我们内心的是童年的温暖和爱。
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深刻
每个人都有一片野草莓地
影的告别
第二部伯格曼,一位行将就木的老教授驾车前去领奖的公路片。导演探讨了很多:生命、亲情、爱情、婚姻、童年、梦境、宗教。可惜阅历不足,很多内容如隔靴搔痒,理解的不透彻。
治好了我的失眠 谢谢
一场生命旅程将近结束时的救赎之旅,结局时是一种淡然
敢于深度剖析自我是在无论何时,都无比勇敢的一件事。伯格曼的经典之作名不虚传,对人性的解读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喜欢故事里一个个梦境,我还在旅途中年轻人的年纪,但有幸一起回顾了爷爷的一生。
连续两晚被同一个导演拍的梦境吓死😑祈祷待会儿别做噩梦
表妹是聪明的,冷血的人明明是在婚姻前就能出来的,不要妄想从这种人身上获得情绪价值。等老了开始反思根本不可能,越老应该越变本加厉!再次感叹大师真的是反婚先锋!
真实的日子
就像冰雕,近时感觉到的是无物、冷,远了看见形态又觉得有着令人惊叹的美,不同的距离感受到不同的形象。生活里ta人的敬爱和童年的美好足以让他对抗晚年的孤寂,让他在吃下安眠药后拥有一个微笑的夜晚。“你需要生育和活下去,而我需要死去和永不超生”好像生活确实只能依赖阳光微风花香细雨过下去。
无悬疑、希区柯克蝴蝶梦的既视感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所有陌生人的现在式都是老人曾经经历过的事,而这件件事在记忆中又变成了他们的脸,现实中的陌路人投射在了过去的记忆里,构成了心门的一堵厚重的城墙,人类历史也不过如此周而复始吧。
只有镜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 因为使人的数目倍增
“一天”。刚好昨天才看《生之欲》(1952),同样是工作到人生尽头似乎夺得满贯,隐约渴望与喧嚣年轻男子女子相处,比较之下还是喜欢亚洲版“老无所依”展示出那种被迫无奈的孤独。再次(不恰当但融梗)感慨live together die alone
有机会会再看一遍。
漠然者的自我救赎,竟然如此温柔。《野草莓》、《第七封印》都是广义上的公路片。
经典而深奥
光影解构的强烈对比运用伯格曼一大特色了属于是生与死的恐惧旅途中的青年 中年与老年人生隐喻被治愈的老头重走人生路的设定还蛮开先河
因为余华老师而来。电影越看越感觉孤独弥漫,可能还没到那种心境,只觉得这是一个垂暮老人的追忆录,以及不善于表达对他人对家庭的生活影响有多大
摘抄评论“将理性视为最高准则,把表达情绪视为耻辱,甚至因为自己的冷漠和麻木生出优越感,自以为是能自控有教养的表现,这种思潮在中国也泛滥成灾。耶稣说,你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灵魂,有何益处呢?”
3.17-3.18 生命的意义…童年?人的位置。究竟该不该思考啊
影片的调度很好,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我阅历太浅,总是不能与伊萨克共情…
忘记写影评了 Orz 喜欢开头的梦境,喜欢所有人坐在一起吃饭,两个年轻男子争论上帝的场景。理性压抑最后还是要以温情爱意的表达来化解呀
没看懂🥹
red moon
半部好戏,第一场梦境的表现和诠释过分惊艳,半路那对夫妻的争吵和三小孩刚刚上车的部分也很精彩整个电影的虚实交杂、沉浸与抽离、老人情感上的裂缝与弥合欠缺了最重要的那份感染力很遗憾伯格曼没有生在这个光影色彩足够丰富的现在,限制了发挥。不过换一个角度看,正是那个黑白世界的影像才能将“人的梦境”这个概念渲染到极致,尤其在电影开头那段☞7.9分☜
余华来的。以梦为媒介,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结合起来,开启一场自我审视和价值探寻之旅。教授的冷漠有迹可循,同时也在影响着身边的人。爱与被爱的能力。电影的意义是让观众在别人的故事中照镜子。
人应该先宽恕自己,再宽恕他人。
从影像艺术、表达技法等方面来说都太好了,殿堂级细糠
Maybe 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how to love… again
伊萨克就是我…
最喜欢的是在车上三拨人的片段
找时间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