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点评:悲情城市
总算看完了,很多情节没看懂,人物太多,有点分不太清。片中最浓厚的是那种悲凉肃杀的氛围,用一种冷眼旁观的视角,只做观察,很少抒情,十分克制。片子里的人好像从来没有笑过,也笑不起来。时代大潮之下,人如秋叶般一片片凋零,历史无情的碾过,人们也不太记得以前的事,只给那时的人们留下无尽的伤痛。
有人说闽南话,有人说上海话,有人说日语,有人说粤语,有人说普通话,有人是哑巴,在那样一个时代下,我们到底应该学会什么样的语言,才可以保全自身,保护家人,无人知晓。时间在流逝,走到至今,历史被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似是旁观者,却是当局者。
看得好难过,很无力的上帝视角,镜头冷静地以第三人的视角去叙述他们一家这四年发生的一切,没有过度的煽情,没有戏剧惯有的高潮,你只是平静地看着,就觉得悲从中来。(配乐真的很日本,结尾特意看了下字幕,音乐监制果然是日本人)
说到底,历史、语言、身份认同都过于复杂,在这样的复杂面前,普通人的生死呈现出一种朴素的冷酷。‖悲情城市,其实是悲情岛屿——岛屿既是地域,也是处境:命中注定的漂浮。‖空镜很多,展示出沉默的风景,尤其是平静的海,以及海边停泊的船只。这些事物本可以流动,在此处却没有流动。它们仿佛象征着某种脆弱然而日常的归属感。‖耳聋的林文清,在全片中只说过三个字——那三个字的发音来自他模糊的记忆,它们当然无可避免地走音了,不能被任何听众所理解。‖电影对暴力的展现较为含蓄,几次致伤致死的打斗爆发时,镜头都有意拉远。在暴力中,人的体积变得更小。而最严重的暴力事件则基本通过转述,被写在纸面对话、信件或日记之中。‖电影中由林文清操作的相机,拍摄的几乎都是家庭照片:留下至亲至爱者的面容,以此来对抗丧失,也对抗丧失的预感。
在荒岛书店里沉浸式连着看两部大导演的作品。看完之后深刻感受到了拍生活和拍时代的区别。台湾话上海话日语和英语混杂,就像我的人生。听着很亲切,但是故事又有点陌生。那个年代的作品,没有任何酷炫的转场,但是拍出最好的感觉。真牛
「同運的櫻花/儘管飛揚的去吧/我隨後就來/大家都一樣」
還是在看到打架/槍擊等的施暴場景的時候倍感痛苦。無處不在且無休止的暴力,人已不再是人,生命也是毫無重量的。
在這部電影裏遇見了另外一個台灣,被霧籠罩的灰蒙蒙的小島,就像這個故事一樣被悲傷籠罩。悲傷是剋制的,葬禮之後是婚禮。
于我而言如同夹生饭般熟悉又陌生的故事。主题曲带着生死混同的悲悯,你仿佛能看见半垂着眼眸的神明。终于明白为什么这类主题里的文艺片台词少而声音不少,沉默中已有惊雷,说不出的想法已经静静流淌。相对于一一工整的叙事和台词,这一篇在画面上演绎着工整,也值得细细回味。
与其说是在讲一群悲情的人和他们所处的城市,不如说是在讲一个悲情的城市,只是顺带提了提身处其中的人。
还是侯导式的“慢”,空白镜头安放自己复杂的思绪。
就放映时间来说,这注定是史诗级的。蒋经国去世,台湾政治有了可触碰性,悲情一经上映,大受关注。
就叙述主题来说,这注定是名垂千古的。就林家小处落笔,放射出整个台湾社会的悲情。1945-1949年间的时间缝隙,从日据时代解放的雀跃与充满希望,到无人接管的混乱与失望,落入了一个个家庭悲剧。一个时代的尘埃落在一个家庭或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结构很讨巧 用倒叙的方式回溯 同时有三位女性声音做叙述的加持 很有意思 日记、书信、声音交错 一些事件的解禁可表现此话题难以否认是种进步 用一点显露的冰山来展现 有意加快的步伐 一人死两人结婚一人出生 未来是幸福的 是有希望的
对这段历史的毫不知情,是否也能构造成悲情的一部分呢?
大哥死的好生干脆利落,长叹三声。
固定机位,中远景长镜,缓慢的剪辑节奏,营造出厚重的史诗感。光影、构图及配色都相当讲究,流溢出朴素的生活质感,然而主创志在记录和重现,画面从未转向大山和渔村之外的广袤世界,摄影机则犹如观众的眼睛旁观着一幕幕生活场景的接续发生,脱离主线叙事的闲话家常,戏剧冲突被显著削弱,松散的情节和跳脱的台词反而有助于我们增强对作品时代风貌和个中家族命运的亲近与理解。政治的腥风血雨和人生的变幻无常于细水长流中尽得彰显,这样的技法和表达无疑是高级的。
不仅是悲情城市,而是悲情台湾。带入历史背景观影,片中每一次转场都预感会有悲剧发生,真是提心吊胆地把全片看完。每个角色都演绎得太好了,在时局动乱的近代,一个富商家庭都被整得如此下场,平民百姓的生活更是难以想象,何其有幸能够见证这样的记事。终于get到侯导的导演风格,他的叙事习惯用大量留白和非第一场景的补充,让观众看完作品回味无穷。
这座岛的命运先后流转于北京、东京、南京,最后回到台北,在多少混乱与迫害中,历史轮回把本岛人的身份认同推至最边缘。配乐、场景对阴湿的亚热带气候、鱼龙混杂的社会背景还原极好,上海佬在灯红酒绿的酒店里脱口而出“阿拉”“侬”时顿觉真实,多雨的台北一夜间成了全中国的异乡,这是四九年以后弥漫全岛的悲情。抛开这些,主旨其实略单薄,或者说迷茫:你要从电影里去看爱情,其实像是一厢情愿;去看进步运动,格局也太小。基调可能是宗族的旧死新生,四兄弟颠沛流离,苦难的共同记忆如此深重,下一代不得不承着族史而活,宗族在此涅槃,就像九月芒花开放,就像谦长出新牙。人是社会史的缩影,宗族是无数个人史的汇编,这是最简单的事实,只是现代社会让我们对集体记忆越来越陌生。
– Treat comedy as tragedy 侯孝賢太懂得悲劇美學的內核,大量的固定鏡頭或遠或近地將宏大歷史中的渺小人物呈現在眼前。
– Windows and door frames block the excessive spread of sadness, pain and madness 起初還不明白為何會有評價有種窒息的悲涼感,無數個在228期間死去的、下落不明的、瘋癲癡狂的「林家人」在城市中流離輾轉,無路可走。對於整一代人而言此事的見證反倒是通過文字、影像來傳遞,疊加想像空間下的悲傷更悲傷。
– Lost identity in Tai 以悲憫的角度看待對岸政權更迭背景下身份迷失的脆弱感和內外桎梏,有種極為強烈的矛盾感。
– Hopeless hope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基本的要求成為時代的奢望,生離死別成為常事,靜水流深。
於無聲處聽驚雷。
#SIFF @Majestic Theater
彻骨之悲,难言之痛。粤语、闽南话、日语、中文互相交织着,构成了这样一座特殊的小岛。年轻的知识分子们,举着酒瓶对着窗外高歌;聋哑的文清在喧闹声中,用纸笔同宽美聊到莱茵河的女妖。都美好的让人心生悲戚,巨大的时代阴影下个体的生活如此的脆弱,如此转瞬即逝。期盼也好、爱也好,个体的幸福都慢慢消解。让人想到那段纸笔写作的故事:明治时期,女子从瀑布飞身落下,因为惧怕青春的消失。真正的东方故事,充满了隐痛的悲情城市。
1.时间线:长达50年的日据时代结束的1945-大陆内战结束1949;2.风雨飘摇被不断洗劫却根本不知躲去何方的本岛人,作为没有故乡的人有种另类的感同身受;3.不断演绎物是人非,多次展示极致美学;4.配乐,演员(尤其当年还很青涩的梁朝伟)不止恰到好处而且惊喜不断~
2023年看似乎晚了些,显得你太旧了。
从45年至上映的89年,再到2023年,悲伤几乎都不再是侧面、而是正面了
有一种淡淡的悲凉
“大家都一样”
片尾a city of sadness 响起时,整个人怔住了。那个永远被讨论的地方,也有活生生的人们。那里流通着各种各样的语言,但文清讲不出话来。人们都囿于狭小的空间,被他们无法选择的时代变革冲击碾碎。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头上成一座山。宏达抽象的历史遮蔽了抗日后台湾原住民的具体困境,林家的遭遇直观展现了政权更迭带来身份认同危机、外人搅局纠葛,时局动荡,朝不保夕。这有助于理解民进党取代国民党,以及当下的台湾。(梁朝伟年轻时帅晕了!)
看得到未来的电影,永远拍不完的电影。从停战诏书到官方通报,广播里传出的话语总是一种陌生的、疏离的、试图撇清所有责任的他乡语言。在时代变迁中,土地上的人们被流放、被丢弃、被随意处置,世代人习惯了这么活着,仿佛事实真相本该如此。这慢半拍的节奏,台湾的节奏。
大哥去找上海人谈判那场戏,台语翻成粤语,再译成上海话,真的喜剧效果拉满。
没有直接去展现当时历史事件的画面,而是一直都在描写林家的状况、庄里的权力变化等等,很妙。
btw梁朝伟演的哑巴帅哥又一次给我迷晕了
无感 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 为时尚早,这不是拍给青少年看的东西
但,总有一天,我可能会给五星
我才意识到TW在马关条约之后,有那么长时间的日占期,50年足够修改老百姓的认同感了。自家孩子给别人养了50年,吃别人的饭、讲别人的话,50年之后要回来说孩子叛逆跟自己不亲了,怨谁?里面有个可怕的细节,就是岛人区分外省人的时候,先会问闽南语、然后是日语,见外省人就打。电影本身的故事很淡,人物又多,主要是描述一种状态,1945年光复之后,那种弃子归家的难以名状的感觉,那种怨天怨地无力舒展的悲情。
几日前听闻侯孝贤导演息影的消息,此前一直想看看这部电影,可一直拖着,借着这次找出来看看。
在历史的巨轮之下,每个人似乎都是蝼蚁。侯孝贤导筒下的林家,不过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四兄弟都用自己的方式想在历史的洪流里安身立命,可惜最后不过成为漫长时间线上的一点。电影里大部分画面都被门框或窗户框住,像似取不下枷锁,极少数的外景大部分也是从一个上帝视角下俯瞰渺小人类,仿佛历史与自然的力量才是亘古不变。导演用极简的镜头语言,有力而发人深思的展现了大时代下蜉蝣般人类的无力。
明治时代,有一个女孩跳瀑布自杀,她不是厌世,也不是失志,是面对这么灿烂的青春,怕它一旦消失,不知如何是好?不如就跟樱花一样,在生命最美的时候,随风离枝,她的遗书给当时的年轻人都振奋起来,当时正是明治维新,架满了热情和气概的时代。
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国人
众人吃,众人骑,没人疼
他的悲伤是那么平静 就像生活 却又那么让人难以平复那样深长
人民永远是苦难的
极淡的剧情。战后往往面临更加剧烈的动荡,新与旧彻头彻尾的交替:势力的植根与拔除、人不可逆的毁坏与复活。整个时代似乎是一枚沾了水的眼球,暴露在看似美丽看似充满希望的阳光下,却被烧灼到干枯,乃至于麻木地接受灭亡。
“马关条约把我们划分给日本的时候怎么没人问我们台湾人愿不愿意”,还有一句“我们本岛人最可怜,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国人,众人吃,众人骑,没人疼”。是的,看完侯导的片子或许你才会对台湾有更深的了解。目前就我看来,侯孝贤是一个对台湾和大陆关系分析的很透彻的导演,他是一个深爱着中国台湾这片土地的人,但是历史时代的洪流巨大,他招架不住、无可奈何,他只能极致冷静的用一个个冷酷的电影镜头去讲这些故事。他也有一种天生的悲悯,普通人的命运在轰轰烈烈的时代面前显的如此渺小,如此可悲!
现在又何尝不是。我承认,看完以后,我们或许也就发发牢骚,过了就过了,但是偶尔会让我们想起的还是那些电影中反射的现实,鸡零狗碎的生活,枯燥乏味的人生,但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哈哈
普通人的命运在轰轰烈烈的时代面前总是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个人,如果勇敢地站出来想阻止时代洪流,多少像奋力扑向风车的唐吉坷德,往往只能当殉道者,而更多时候,个人甚至连选择当旁观者的权利也没有。可是普通人的悲剧,无疑能照出历史的荒谬与残忍。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光复,基隆一户林姓人家眼见也要过上好日子,但人算不如天算,林家大小波折从此不断。“二•二八”事件发生后,家中的四兄弟更是只剩下老老实实开有一家照相馆的聋哑人老四林文清(梁朝伟)。然而悲剧并没到此终止,因为和进步人士有联系,林文清也没能逃脱被逮捕的命运,到此,林家男子只剩林文清和吴宽美(辛树芬)的幼儿——他尚呆在襁褓中咿呀咿呀地学语。
吴念真
冗长沉闷得如同他的聋病 觥筹交错分开是灰蔼的远山淡影。冷静克制下的愠怒是失声的哑语,日升之前的薄雾聚不拢城市悲情。
看睡着了
待看2
from 青书馆
想看看侯孝贤
台湾的时代阵痛,感谢导演让我了解了台湾过去那段历史。
窗前的旗,屋里的人,换了又换,最后落个做衣服的布料,败运势的坟头。落花啊,落了才美。
电影前半段有的地方看不太明白,后半段感觉充满了荒诞的暴力(和社会背景有关),最后四个儿子一死一失踪一疯一被抓,让人唏嘘。ps:梁朝伟好帅(⁎⁍̴̛ᴗ⁍̴̛⁎)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磨磨叽叽把摄像机一摆,演员发挥去吧,很新浪潮,很古典,尘世间都是随波逐流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金狮奖
喜欢配乐
沉默
超出预料的好啊
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台湾的那段历史
灰蒙蒙的天空,压抑无奈。
四兄弟代表了台湾每个时代人的命运,在最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进步青年也被枪毙掉后,台湾就像只剩下一桌凑不出希望的饭局。
百老汇电影中心,回去路上在油麻地水果摊买了金枕榴莲和红豆豆花。
人一個接一個被抓走,城市被掏空,坍塌。等待被什麼人重建,然後循環一切。
让人沉浸在一种难以忘怀的情绪中,那些山谷、港湾、帆船……的空镜头
我该怎么活又该到哪里去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侯孝贤拍历史,真实得可怕。
人生何以背负整个时代的悲情 …
很有内容很有深度的电影,喜欢
侯导的画面构图太美了,美得很有质感;梁朝伟的表演出神入化,他眼神中的易碎感特别抓人;那首磅礴的配乐与电影的冷峻格调形成很强的对比。这是一部纪录片式的电影,淡淡的,又很耐人寻味。
台湾、香港、大陆这几个地方的电影,气质有很大的不同,台湾的尤其特别,这可能是文化多元的一个特点。
「同運的櫻花/儘管飛揚的去吧/我隨後就來/大家都一樣」還是在看到打架/槍擊等的施暴場景的時候倍感痛苦。無處不在且無休止的暴力,人已不再是人,生命也是毫無重量的。在這部電影裏遇見了另外一個台灣,被霧籠罩的灰蒙蒙的小島,就像這個故事一樣被悲傷籠罩。悲傷是剋制的,葬禮之後是婚禮。
无言的梁朝伟,隐忍的台湾
最好的华语电影。最好的华语导演。
浮草物语
以一个家庭反映一段历史,沉默的文本与细腻的情感,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侯孝贤,可惜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与其说是在讲一群悲情的人和他们所处的城市,不如说是在讲一个悲情的城市,只是顺带提了提身处其中的人。
运动会的时候看的 断断续续地看了一整天 好厚重又质感的一个片子 每个场景都透露出一种壮阔的悲凉 从这部片子开始get到伟仔🥹
“连聋子也抓!”
普通人在浩荡的历史洪流面前何其渺小。
动荡的年代下,台湾林氏家族的衰败史。
悲情可能是人在面对命运的时候最强烈的情绪吧
有机会要学学历史再看一遍
靠 没看懂 过两天再看一遍
虽然没了解台湾历史导致看得不是特别明白,但是还是能从片段中看见那时的动荡和凄苦,以及确定这是一部好片子。或许我要了解了以后再来看一遍。
一部看完久久不能释怀的好电影,
2023.9.11完成了一个小心愿,观影于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这场的观众并不多,悲伤如月光下的涓流般无声汇入人心,久久不散。
还是侯导式的“慢”,空白镜头安放自己复杂的思绪。就放映时间来说,这注定是史诗级的。蒋经国去世,台湾政治有了可触碰性,悲情一经上映,大受关注。就叙述主题来说,这注定是名垂千古的。就林家小处落笔,放射出整个台湾社会的悲情。1945-1949年间的时间缝隙,从日据时代解放的雀跃与充满希望,到无人接管的混乱与失望,落入了一个个家庭悲剧。一个时代的尘埃落在一个家庭或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哥哥,千万照顾好文清”
台湾、福尔摩沙、臺灣,你的名字是哪个,这座风雨飘摇的小岛承受了太多它本承受不来的伤痛。至于未来在哪里,无处可逃。
历史的尘埃落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谁又抵挡得了历史的滚滚洪流呢。
悲伤在今天全部溢出来了。
我爱老梁
诗一样的隽永忧伤。ps.梁朝伟是完美的小狗🥺
悲,影影绰绰,从山间的晨雾里弥散开,消失在往日的尘烟里,那从未远去的…久久郁结在心头…
和《一一》足以奠基台湾电影
人一个一个死掉,理想永远完不成。混乱之中该讲什么语言,聋掉反而更好。
还是不太能欣赏侯孝贤…整部电影很多情节是断裂的,也设置了很多留白,几乎也没加任何背景音乐🎶,画面是模糊的粗糙的原始的,镜头很多时候也离得远远的,带着些疏离感,甚至有点像纪录片(?看不太习惯这类电影
很好的电影,时代洪流下普通人只能被裹挟着向前,有志气却没出路就很令人难过。悲伤可以持续很久
叙事很碎,情感很满。今后还要重看。
一声叹息!这片差不多可以当纪录片看了。尤其当前偏激单一的社会舆论下,可以有更多本岛思维去思考不同观点的人到底诉求的是什么。可惜现实远比电影里的残酷和滑稽,亚细亚的孤儿。
不熟悉台湾历史故事理解上会有些障碍,但演员的表演很好,配乐也很牛,值得一看。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对这段历史的毫不知情,是否也能构造成悲情的一部分呢?大哥死的好生干脆利落,长叹三声。
近三个小时的电影,陆陆续续看了三年。可不可以说,是台湾版的《活着》?
失语的历史。流浪的最后可能是遗忘
侯孝贤,不是在场的导演,不是不在场的导演,也不是缺席的导演。而是,在,也如同不在的导演。
🥹
2023.10.31
大事的发生总是在眨眼间,来不及反应就过去了,那些细水长流的是发呆的瞬间,是天空的云和山间的风。
真喜欢侯孝贤电影的气质啊。朴素平淡,哀而不伤,冷眼旁观却热肠挂肚。在内心平等爱惜关照每一个具体的人。
4K修复版,画面很不错了,但移镜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瑕疵。电影太老了。不是时间久,是显得很沧桑。
通过对视听语言以及叙事的(假)空缺来减少匠气增添真实性,不得不说侯孝贤很会对电影这个媒介进行祛魅,再赋魅到故事中去
– Treat comedy as tragedy 侯孝賢太懂得悲劇美學的內核,大量的固定鏡頭或遠或近地將宏大歷史中的渺小人物呈現在眼前。- Windows and door frames block the excessive spread of sadness, pain and madness 起初還不明白為何會有評價有種窒息的悲涼感,無數個在228期間死去的、下落不明的、瘋癲癡狂的「林家人」在城市中流離輾轉,無路可走。對於整一代人而言此事的見證反倒是通過文字、影像來傳遞,疊加想像空間下的悲傷更悲傷。- Lost identity in Tai 以悲憫的角度看待對岸政權更迭背景下身份迷失的脆弱感和內外桎梏,有種極為強烈的矛盾感。- Hopeless hope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基本的要求成為時代的奢望,生離死別成為常事,靜水流深。於無聲處聽驚雷。#SIFF @Majestic Theater
9分
现在的我,还不懂这片子。得了解更多历史背景后,方才能好好体会电影的历史和厚重。过几年再回来看看。
社会明明是人组成的,为什么大部分人又那渺小呢
不只为了平实质朴的诗意,也为了我们曾经相似的命运。
補標
大家都是在哪里看的?(挠头)
人的一生,喜是礼物,悲是常态,但,希望永在,你我何必纠缠,活下去就是了。
大师之手笔处处可以体现 某些层面上相似的台湾新浪潮电影里还是更偏爱牯岭街和一一
史诗般的悲壮
好看,简单深邃
感谢侯孝贤,他把那个我不熟悉的时代和地方拉到了我的面前,徐徐的展开,缓缓的叙述。不刻意不浓烈就是那样。
2023.9.27
周围乱成一团 但是文清的世界 静悄悄
神一样的配乐响起在神一样的地方;暴力岂可用语言去平 暴力拒绝沟通;死和痴 说不准哪个更好 日子正常在过;明明发生了很多(大)事却好像无事发生
剧情太慢,加速看完
我不配评分,几个吃饭无配乐镜头我快要睡过去了
好看
时代洪流下的小飘零,当下的环境看一遍
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看当时的那一段历史写照,属于是珍贵的影像资料了。
每次看完侯导的电影,都会被一种静静的力量给震撼到。
我们本岛人最可怜,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国人,众人吃,众人骑,没人疼
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不是罪人。
抗日结束后台湾。老四聋哑照相师。老大酒楼被毙。老四结婚生子。和朋友革命被抓
哑得好
动情,但大量的留白依然让我有些莫名其妙
以台湾人的身份来看,身份认同是绕不过的大问题。
哎
大师最好的作品,我就是通过这部电影才了解到228事件的。
被时代裹挟
时代的一粒沙,压在每个人头上便是一座山。
2023/10/29 @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
在看了四遍之后,我第一次标记了它
平静流淌的悲伤与无奈
宽美 好坚强的女性形象
真是太好看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023年看似乎晚了些,显得你太旧了。从45年至上映的89年,再到2023年,悲伤几乎都不再是侧面、而是正面了
战争对于普通人就是,悲
居然是第一次看侯孝贤的电影…拒绝动态镜头、拒绝近景和特写的风格确实非常容易察觉,以至于很多重要镜头都显得内容极多的同时模糊看不清细节,监狱里一段梁朝伟演的极好。看完电影非常想再去九份看看!
有一种淡淡的悲凉“大家都一样”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人拿时代没有办法。看之前没想到过台湾原住民在那些历史阶段的处境有多惨、心境有多复杂,本以为是亲兄弟来了,谁曾想遭到被刺
红楼梦般的以家庭为背景去解读时代,以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乃至不同性别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色彩
看完我也悲情了
放眼历史 陈仪也不过是一粒沙子般的小人物罢了 生离祖国 死归祖国 死生天命 无想无念 传统的儒教家族 旧时代的悲戚钟声……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了,没有了那份诗意,但那份悲凉是否还会重演呢
历史在重演/这么烦嚣城中/没理由相恋可以没有暗涌
第一次知道这电影是在大学选修的电影赏析课上看了一些片段,记下了这有些悲凉的名字,感叹大家族在动荡时代中的变迁,现在再看,会更敬佩在这时代洪流中知识分子为了有尊严地活着而反抗的那份骨气!
普通人的悲剧,历史的荒谬
侯孝贤
在青书馆看的第一场电影,看完感觉闷闷的
老大死于赌场,老二下落不明,老三疯癫,老四聋哑还是被捕,最后只剩一个女人和幼儿。时代悲情、城市悲情、人的悲情
喜欢配乐,喜欢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不知道是市井而悲伤显得真实,还是因为真实而显得悲伤。
“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在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这部电影有一种魔力,让人觉得好像那时候真是这样一样。
“同运的樱花/尽管飞扬的去吧/我随后就来/大家都一样”
好像越来越清晰了,自己这生要纵身表达的命题
2023-10-15,侯孝贤因患上失智症确定退休。
是我艺术水平低还是侯孝贤太深奥…节奏如走马观花
流氓也好,汉奸也好,聋子也好,女人也好,理想青年也好,在一个语言混杂的,生活不安定的环境中,没有谁能逃得过去。一个孩子出生了,一些人死去了,另一个孩子出生了,许多人就在这个时代里默默地消失。
喜欢配乐。
补了一段我不知道的历史吧(能在hk影院里看到手机亮光这是第一部,而且很明显大家只是为了看一下时间…
大哥去找上海人谈判那场戏,台语翻成粤语,再译成上海话,真的喜剧效果拉满。没有直接去展现当时历史事件的画面,而是一直都在描写林家的状况、庄里的权力变化等等,很妙。btw梁朝伟演的哑巴帅哥又一次给我迷晕了
看不进 过段时间再看
有些问题总是相似的,回头看看历史,解决思路就在历史的年轮里滚动。
建议5分钟看完
无感 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 为时尚早,这不是拍给青少年看的东西但,总有一天,我可能会给五星
流亡 破碎 无依
几日前听闻侯孝贤导演息影的消息,此前一直想看看这部电影,可一直拖着,借着这次找出来看看。在历史的巨轮之下,每个人似乎都是蝼蚁。侯孝贤导筒下的林家,不过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四兄弟都用自己的方式想在历史的洪流里安身立命,可惜最后不过成为漫长时间线上的一点。电影里大部分画面都被门框或窗户框住,像似取不下枷锁,极少数的外景大部分也是从一个上帝视角下俯瞰渺小人类,仿佛历史与自然的力量才是亘古不变。导演用极简的镜头语言,有力而发人深思的展现了大时代下蜉蝣般人类的无力。
构图很美,感受到了世事无常和在历史大背景下个体的游荡、迷茫。但看着还是太沉闷了,可能自己对这种题材风格不感冒,喜欢杨德昌更多点ovo
从来没有看过一部让我从头开始就感觉悲伤的电影。“那时还小,不知此事可悲,一样好玩”。很喜欢这样不带主观意识的电影,只是展现。
太美了太美了,宽美念闽南语也好美(就是有点不明白字幕的唐山话明明说的是潮汕话)。说不出口的语言,雷打不动的吃饭,长兄如父的帮持。和三十年后的今天比,今天是这么刻意,这么害怕观众看不明。
特别伟大的一部
永久载入史册的电影。导演侯孝贤好像得了失智症了,希望能早日康复!
前面的叙事压下来,结尾部分情感浓度达到最高。梁朝伟有点跳戏,和其他演员比表演感多于平实的表达。
曾未覺我類如此面目可憎。biang的,看得我是真難受🚬
平静的镜头让黑暗的社会更加黑暗,让悲情的城市更加悲情(每当悲情城市的音乐响起,我都会悲从中来,却又不知道悲从何起)
。
我们都是时代洪流中的细砂
侯导片子很能让人静下心
像做了一场很长的梦
之前对台湾那段历史只有一句话的概念的印象……
太沉重了
梁朝伟实在不能算悲情,被抓了幸运被放,乱世谈纯纯恋爱,有事业有家庭,还有钱支持自己的cause,最悲情的时刻应该是说“我们也唱”《松花江上》的那几个知识分子的一幕。
连聋哑都躲不过,他们只放过了傻子。
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国人众人吃,众人骑,没人疼他的悲伤是那么平静 就像生活 却又那么让人难以平复那样深长人民永远是苦难的
历史的悲笼罩在每个人头上
细微,涌动,平实。
太想看修复版 因为渣画质错过了多少细节 …实在太悲凉了 深深理解任何情绪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所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候又有谁问过普通人愿不愿意呢
“马关条约把我们划分给日本的时候怎么没人问我们台湾人愿不愿意”,还有一句“我们本岛人最可怜,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国人,众人吃,众人骑,没人疼”。是的,看完侯导的片子或许你才会对台湾有更深的了解。目前就我看来,侯孝贤是一个对台湾和大陆关系分析的很透彻的导演,他是一个深爱着中国台湾这片土地的人,但是历史时代的洪流巨大,他招架不住、无可奈何,他只能极致冷静的用一个个冷酷的电影镜头去讲这些故事。他也有一种天生的悲悯,普通人的命运在轰轰烈烈的时代面前显的如此渺小,如此可悲!现在又何尝不是。我承认,看完以后,我们或许也就发发牢骚,过了就过了,但是偶尔会让我们想起的还是那些电影中反射的现实,鸡零狗碎的生活,枯燥乏味的人生,但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哈哈
「生離祖國 死歸祖國 死生天命 無想無念」
看到侯导失智的报道,赶忙来恶补一下他的作品,本省外省的族群冲突,闽南话上海话普通话日语的语言差异,赶跑了狼又来了虎,个人家庭的命运只能随时代的波浪颠沛流离,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缩影
看完稍微能理解台湾人的复杂心情,感觉应该挺贴近当时的人心。
时代和命运推着人向前走
时代的刀落到了每一个人头上。
“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在街頭,你都會發現憂鬱的情緒無處不在。不知不覺在臺灣長大,骨子裡就是那種悲傷的底色。”
又看了一遍4k修复版 好喜欢配乐
时代挽歌,好生悲悯。
剧情 配音 以小见大上都极佳
@GoldenSecen Cinema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很不错
喜欢
两个半小时,真的弱化了戏剧冲突和过度煽情,但是观者完全能感受到在那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小人物的无奈和不可为,我最喜欢就是结尾的设计:阿良 被叫去吃饭,痴痴呆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一样……
确实是大师
侯导顺利康复
神思者的曲风是从一开始就听出来了
尽管的飞扬去吧
历史总是让人昏昏沉沉,处在其中的人总是分不清方向与道路,有点像看电影时的我。但至少还是能体会到遗憾和别离,一些确定性的时刻。2023/10.22香港百老汇影城
待重看。OST大赞。非常易进入的一段历史侧写,侯孝贤的风格似乎是“隽永”和大隐隐于市的调度、镜头的架设(几场室内戏真是太精彩!)。辛树芬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