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过牢、失过业、遇人不淑……她用一个世纪逆风翻盘

随笔8个月前发布 林聪聪
71 0 0

她被称为“诗词的女儿”“穿裙子的士”,被人尊称为“先生”。2020年,她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近日,迎来百岁华诞的她,在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来自中美加和日本等地近200位学者共聚一堂,谈诗论教。希望用中华诗词文化之美,影响和滋养着当下浮躁内卷的人们。

她就是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这样一位命运多舛却积极入世的女士,在诗词中汲取力量,投身于教育事业,培养和影响了一届届年轻学子。

耄耋之年,她捐出了自己的毕生财产共计3568万元,设立“迦陵基金”和奖学金,以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尤其令人动容和钦佩不已的,是叶嘉莹先生近一个世纪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坐过牢、失过业、遇人不淑……她用一个世纪逆风翻盘

出身良好,偏偏逢了乱世

原本,叶嘉莹的人生开局非常不错。

1924年阴历6月,荷花初绽的季节,她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乳名“小荷(子)”,从小便在父母身边诵读诗词、习文识字,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

然而,这样的岁月静好仅仅延续了十年,命运的齿轮便开始了转动。

“七七事变”爆发后,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父亲跟随国民政府西迁,从此与家中断了联系,音信皆无。

还未等她成年,疼爱她的母亲因癌症住进医院,手术后不久便溘然离世。留下17岁的她和两个年幼的弟弟,与伯父伯母一起身在沦陷区。

时逢乱世,又遭丧母之痛,当时的生活可谓苦不堪言。但刚刚考上辅仁大学国文系古典文学专业的她,没有被悲伤和苦闷击倒,反而在此期间创作出大量诗词。

生老病死、离别愁绪,不管是乱世还是和平时期,谁都避免不了。

沉浸在苦难之中的心灵无疑是苦闷的,也是无助的,不宜长久。能助人自我救赎的,于她而言,是古诗词。

曾经有人问她诗词有什么用,她毫不迟疑地朗声回答:“能让人心灵不死。” 在古典诗词里体验高洁美好的情怀,“实在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情”。

“你如果学了诗,内心之中,就会对人类、世界、万物有一种关怀,看到草木的生发就欣喜,看到草木的零落就悲哀。正是诗的这种感发,使人与人之间有了沟通和交流,也使人对万物有了一种兴发感动的关怀。”

刚满20岁,还在大学读书的叶嘉莹便写出了这样的诗句:“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当时,年轻的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说出这样的话,只是很喜欢后两句诗。后来她才发觉,这其实表明了她立身处世的理念。

想不负此生,就要积极入世,就要负担起世间发生的种种苦难。哪怕心中愁深似海,也不能逃避到修禅养心中去。不需要靠隐居避世来追求清高,在红尘俗世中也可以保住初心不受玷污。

就这样,靠着不断从古诗词里汲取向上的精神力量,叶嘉莹坚强地度过了动荡不安的青少年时期,顺利完成了学业。大学毕业之后,她在女中任教。

1948年,叶嘉莹离开家乡,奔赴南京结婚。之后不久,便随丈夫迁居台湾。从此开启了漂泊的一生,从北京到南京,从台湾到异国,从美国到加拿大。

热爱古诗词的她,只执着做两件事:读诗和教书。

生而为人,知道自己一生要做什么事情,内心便有了着落。找到并做到了,便是一个幸福的人。

没有爱情的婚姻,只能靠自救

抵达台湾以后,此时的叶嘉莹没有料到:命运的磨盘从未停止过研磨,生活的考验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

先是丈夫因为白色恐怖被逮捕入狱,而她刚生下大女儿才几个月。不久,她所任职的彰化女中也有多位教师因此被关押,而她是其中之一。

她只好带着尚在哺乳的女儿一同住进监狱。所幸的是,很快被释放,但失去了工作和宿舍。

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带着幼女去投奔丈夫的姐姐,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母女俩一度被迫住在走廊过道里,艰难度日。直到后来,她与父亲取得了联系,才解决了工作和住处问题。

三年后,终于迎来丈夫释放归来,但生活并没有迎来柳暗花明。此时的丈夫变得性情暴躁,动辄发火迁怒于人,家庭生活很不顺心。

一年后,叶嘉莹生下了小女儿。思想守旧的丈夫对她越发态度恶劣,经常非打即骂。夫妻俩在同一屋檐下,成了同床异梦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身为母亲和妻子的叶嘉莹,既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女儿,又要兼顾家务,还要从事日常教学工作。而身边的丈夫非但不援手相助,甚至连情绪价值都不能提供。

这让一个女人身负的压力和苦楚有多大,可想而知。

人生,任何不能逃离的,都是牢笼。而她,虽然奋力挣扎,但骨子里依然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女子……

好在,日子再苦,还有她热爱的古诗词,有她喜爱的教学工作。能够让她在日复一日的苦闷中找到精神的寄托,身心得到疗愈,支撑她一步步地迈过命运的研磨。

在课堂上,叶嘉莹讲解起古典诗词来,仿佛整个人都在发光。她热情洋溢、侃侃而谈,各种诗文典故信手拈来。台下的听众听得入迷,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过去了。

1950年,因为课讲得精彩,叶嘉莹终于迎来命运的转机。她先后被台湾多所大学聘为教授,并接受教育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大学的聘请,开设文艺讲座、教授诗词、文选和杜甫诗等等。

她除了谙熟古诗词,还能使用流利的英文讲解,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古典诗词文化的中国学者之一。

从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大学向叶嘉莹抛来了橄榄枝。她应邀前往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等地讲学,成功地拓展了教学和研究空间。

在台湾的18年,是叶嘉莹最为艰难的时期,但她坚持了下来。拥有婚姻,却自认为从未拥有爱情的她,以乐观的心态,过悲观的生活,是智者不二的选择。

起伏跌宕的余生,因教育而圆满

随着海外工作的稳定,1969年,叶嘉莹带领着丈夫和两个女儿全家移民加拿大。两年后,她成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从此不需为生存四处奔走。

但她的心中,从未放弃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是对祖国的热爱,也如古诗词一样,永远炽热滚烫。

她主动申请回国,在获批的那一刻,她激动地写了千字长诗《祖国行》: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欣喜之情,可见一斑。

然而,没想到的是,两年后,叶嘉莹又遭遇了人生的切肤之痛:结婚才三年的大女儿和女婿在车祸中双双重伤身亡!

多年的家庭生活中,丈夫的冷漠早已让她心灰意冷,是两个女儿的温情让她的心在岁月里柔软下来。如今白发人送黑发,是怎样的痛彻心扉啊……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敏感、历经坎坷的她说:“我的一生可以说都是随命运的拨弄和抛置,但是我不跌倒,我要在承受之中走我自己的路。” 

之后,她选择再次回到祖国,一路走遍大江南北的山山水水。“郢中白雪无人和,域外蓝鲸有梦思。明月下,夜潮初,微波迢递送微辞,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她写下如此诗句。

在异国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学生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她始终不忘家国情怀:“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

自1979年开始,她多次利用假期返乡,自费在国内多所大学开设讲座,广受学生们的好评。她甚至把自己的退休金捐出一半,在南开大学设立奖学金和研究基金,不遗余力地传播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她对身外之物的欲望极低,衣衫干净得体即可。一个礼拜靠速冻饺子来解决三餐,也不觉艰苦。

2015年,已是古稀之年的她,没有和女儿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而是孤身一人正式定居南开。命运给她设置了重重考验,她却百折不挠,从一个中国传统女性,活成了现代独立女性。

人生这一路,漫漫兮何其修远。时代的一粒沙,随时会落到每个人的头上,无处可逃。战乱、失业、婚姻不顺、丧亲之痛,甚至牢狱之灾,“诗词的女儿”叶嘉莹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逆风翻盘。

正如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叶嘉莹先生用自己的亲历,给出了圆满人生的答案:“遥天如有蓝鲸在,好送余音入远波。”

写在最后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宿命。人们身处其中,不能选择。不管是谁,都会有起起伏伏的人生。

曾经有人问叶嘉莹先生:“人生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她回答说:“是找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她说:“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诗词里面,那些美好的理性、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

她讲课时从来不拿固定的讲稿,都是随讲随写。那些美好的诗句,早已默化在她的身体里。她热烈的讲解,犹如她跌宕起伏的人生一样,曲折动人、魅力四射!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希望之春,还是失望之冬,都要靠个人的努力。愿每一个积极入世、永不放弃的人,都能在阅读中得到滋养。在叶嘉莹先生百年人生中,汲取力量。

作者:清风吴语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