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力量》探寻自我的心灵之旅,找到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 – 三余书屋 3ysw.net

随笔7个月前发布 几丫
60 0 0

《安静的力量》探寻自我的心灵之旅,找到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 - 三余书屋 3ysw.net

安静的力量:通往止境的冒险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解读的书籍是《安静的力量》。让我们先设想一个画面:在纽约曼哈顿,紧邻繁华的时代广场,一位29岁的青年在他的公寓里工作。这里毗邻纽约最富有人群的聚居区,而他的职责是为《时代周刊》这样的顶尖杂志报道全球大事。他的同事们都是一群充满活力、志趣相投的青年,他们不受家庭责任的束缚,随时准备踏上新的旅程,探索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享受着自由、充满刺激却又未知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似乎充满了激情和精彩,但正如硬币的两面,过度的忙碌也可能导致迷失。我们中的许多人,尽管没有如此戏剧化的生活,却也常常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加班成为常态,周末也难以得到真正的休息。项目成功后,我们或许会沉浸在疲惫的睡眠中,或是通过购物来庆祝,但这些短暂的快乐之后往往是空虚、失落,甚至是迷茫。在社交聚会中,我们不时会听到有人感叹:“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现代生活节奏之快,让人们感到迷失,就像急诊室的医生,总是忙于应对紧急情况,却在需要自我疗愈时束手无策。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该如何是好?

这位在曼哈顿奔波的年轻人,早在几十年前就面临了同样的挑战。他选择了一种大胆的方式来突破自我——放弃他已经拥有的一切,离开喧嚣的纽约,迁往日本京都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那里,他住在一条小巷中的简朴房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体验一种静止的力量,他将这种体验称为“止境”。

“止境”这个概念,用英文单词“nowhere”来描述,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它代表着一种能够让人找到自我真正方向的状态,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待世界,更深刻地去理解和爱护这个世界。基于这段经历,他撰写了《安静的力量》一书。今天,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它将引导你领略静止带来的神奇力量,这也是一种被谷歌等领先企业所推崇的生活方式。

书籍的作者,皮克·耶尔,是一位出生于1957年的英国作家。他拥有伊顿公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学术背景,并且身兼多职,包括作家、记者、旅行家和学者。自1986年起,皮克开始为《时代周刊》担任记者,并为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全球超过20家杂志和报纸撰写专栏。他本人就是前文所描绘的那个年轻人,目前,他在查普曼大学担任杰出总统学者。

《安静的力量》一书自发布之日起便广受瞩目,被众多媒体誉为现代版的《瓦尔登湖》,引领读者踏上一段自我发现的精神之旅。皮克·耶尔还曾登上TED的讲台,向数十万观众分享了他寻找“止境”的经历。在当今充斥着各种励志书籍的时代,”心灵鸡汤”这一词汇已从最初的褒义逐渐演变为一个有些贬义的词语。然而,《安静的力量》却以其独特的魅力脱颖而出。它不同于一般的冥想指导书籍或宗教宣传册,而是作者向读者发出的一份共同探索“止境”的邀请。

皮克·耶尔在书中阐述了一个核心观点:真正的“止境”并非与世隔绝,而是学会适时地从纷繁世界中抽身。为何这么说呢?《安静的力量》从三个维度为读者阐释了这一理念。

首先,我们选择的角度,而不是我们去了什么地方,最终决定了我们身在何处。我们的心态和观点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和体验周围的世界。其次,达到“止境”的途径并不局限于苦修或遁世,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我们无需放弃现代生活,而是可以在平凡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第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筛选信息变得尤为关键。拥有过滤信息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在海量数据中保持清晰的思维和专注的精神。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深入探讨这三个方面的内涵,以便更好地理解“止境”的真谛,并将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我们选择的视角,而非我们所到之地,最终决定了我们所处的位置。人们常常认为,广阔的视野是幸福生活的关键。然而,这种理解往往过于表面化。许多人相信,经历更多的事情、游历更多的地方就能拓宽视野,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和幸福。但事实上,我们的内心世界才是生活的核心。很多时候,人们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静下心来,与自己和谐相处。

这并不是贬低旅行的价值。皮克·耶尔在寻找“止境”的过程中,也游历了世界各地。但他发现,只有在回到家中,静下心来回顾和消化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时,旅行的真正意义才开始显现。这种深刻的体验可能与一般人所追求的快乐有所不同。有时候,只有经历过非凡的快乐,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止境”的含义。

以莱昂纳德·科恩为例,这位加拿大艺术家早年以诗歌和小说闻名,后来转向音乐,将诗歌配上简单的和弦,成为了民谣界的传奇人物,甚至荣获格莱美音乐奖终身成就奖。然而,正处于事业巅峰的科恩,却选择了在美国加州的巴尔迪山禅修中心过着静止的生活,侍奉年迈的日本禅师佐佐木定修,同时简化自己的生活。在作者拜访他的一周里,这位已经历过世间种种欢愉的61岁老人,在空旷的禅室中静坐了七天七夜,法号“自嫌”,意指处于思绪间隙的宁静状态。科恩通过冥想找到了一种深刻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专注、诱人且精彩的。

冥想是一种最真实的体验。科恩选择远离尘嚣,并非出于对宗教的虔诚或对纯洁的追求,而是因为他发现这是最实用的方法,帮助他摆脱长期的迷茫和恐惧。与年长的日本禅师一起静坐,品味一杯拿破仑干邑,聆听夜晚蟋蟀的鸣叫,科恩找到了一种接近持久幸福的生活节奏,这是他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尽管科恩曾经拥有一切,但他发现,只有在放弃了这些物质财富之后,他才真正获得了幸福和自由。在冥想中,科恩没有舞台和观众,无需表演,只需观察自己内心的波动,这唤起了比日常自我更为深刻的感受。这让我们意识到,谋生与生活之间有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再来看看马蒂厄·里卡尔的故事,一位拥有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的法国人,他的生活轨迹因一次尼泊尔之旅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那里,他深受喇嘛们身上散发出的快乐与洞察力的感染。五年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前景辉煌的科研事业,选择在喜马拉雅山脉下定居,过上了僧侣般的生活。最终,他成为了畅销书《僧侣与哲学家》中的主人公,并被誉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马蒂厄在全球范围内分享他的理念,即幸福如同肌肉,可以通过持续的练习来培养和强化。他深刻地阐释了心智的本质,指出在琐事缠身的情况下寻求快乐,就像伸手进入熊熊烈火中希望不被烧伤一样,是不现实的。

多年后,马蒂厄出版了一本摄影集,可以视作一种终极旅行指南。在准备这本影集的过程中,他在尼泊尔的高山小屋中度过一年,每周仅外出一两次,记录下屋前的景象。这些景象虽大体相似,却因云彩、雨水、季节变化以及拍摄者心情的不同而呈现出各异的风貌。

这本名为《静止的旅行》的书籍,实际上映射了一个人内心的探索之旅。通过它,我们得以窥见当一个人进入内心深处时,其内心世界和生命状态是如何的丰富多彩,尽管外在环境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皮克·耶尔,同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感到厌倦,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除了偶尔进入修道院体验宁静之外,他还选择在日本京都生活了一段时间。在那里,他与妻子居住在一间紧凑的公寓中,没有汽车、自行车、卧室和电视。尽管皮克依靠旅行和写作来维持生计,但摆脱了日常琐事的干扰后,他每天醒来都仿佛置身于无边的草原和绵延的山脉之中。这正是我们讨论的第一个观点:我们所选择的视角,最终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所在。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第二个问题:达到“止境”的途径并不仅仅局限于苦行僧式的生活。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能会误以为,只有像科恩或马蒂厄那样远离尘嚣、隐居山林,才能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与幸福。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现实的。

皮克·耶尔指出,走向“止境”并不意味着要完全与世隔绝,而是要更多地与自己的感官接触,这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换句话说,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抽出时间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息和放空,可以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世界中保持正确的方向。生活不应仅仅成为一种习惯,而应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事实上,莱昂纳德·科恩并非一直隐居山中。在那段时间里,他会驾车下山,享受一顿麦当劳的麦香鱼汉堡,然后返回洛杉矶的家中,观看电视脱口秀。当内心的躁动得到释放后,他会再次回到山中,但从未决定在那里度过余生。

甚至在73岁高龄时,科恩还开始了全球音乐会巡演,持续6年,演出超过300场,每场演出时间超过3小时。他的演出仿佛寺庙中的仪式,是一种因静止而深化的艺术。2012年,科恩的专辑《老念头》以一种近乎静止的状态探讨死亡话题,却意外地风靡各大音乐排行榜。人们或许是在寻求一种清醒和智慧,而这正是接近“止境”的科恩所能提供的。

当皮克·耶尔一次偶遇马蒂厄时,他提出了一个旅行者常被问及的问题:“你经常全球飞行,如何处理时差问题?”马蒂厄对此感到有些惊讶,他说:“对我来说,飞行就像一种短暂的修行。在空中,我无事可做,感到非常自由。我哪儿也去不了,只能坐在那里,观赏窗外的云朵和蓝天。一切都是静止的,一切又都在运动,那景象美得令人窒息。”这表明,即使是在现代生活的忙碌中,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止境”,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角度,体验内心的平静与清明。

马蒂厄的实践并非故弄玄虚,而是有着实际的启示。皮克·耶尔在一次从法兰克福飞往洛杉矶的长途飞行中,亲眼见证了这一点。他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德国女士,她在整整12个小时的飞行中,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没有睡觉,也没有做任何事,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自得的状态。当飞机开始下降时,皮克忍不住询问她是否居住在洛杉矶。女士回答说她不是,她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平时工作压力很大。这次她计划去夏威夷度假五周,以此来缓解在柏林的紧张生活。

女士解释说,在飞机上什么也不做是她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这样到达目的地时,她的心情就会变得平和,能够立刻开始享受假期。皮克受到启发,也尝试在飞行中关闭电子屏幕,不去刻意做任何事情。当有想法浮现时,他会记录下来,其余时间则让心灵自由游走,或者躺下休息,感受如同狗在沙滩上的轻松。皮克深夜抵达家中时,感到异常清醒。在入睡前,他关掉了房间的灯光,让音乐充满整个空间,帮助自己渐渐进入梦乡。第二天醒来,他感到自己焕然一新,仿佛与外面的世界一样,都获得了重生。

在另一次电台节目中,皮克谈到了甘地每天冥想的习惯。一位忙碌的母亲打进电话,焦急地表示,她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创业,怎么可能每天抽出两个小时进行冥想。这种焦虑听起来合情合理,但深入分析后,我们会发现,正是那些最忙碌的人最需要给自己放松的时间。研究显示,压力是会传染的。

如果这位母亲能够每天抽出三十分钟进行冥想,哪怕只是短短的时间,她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都可能得到显著改善。放松后的头脑会更加清醒,更愿意与他人分享快乐与困扰,生活态度也会变得更加积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达到“止境”,比如设置电子邮件自动回复,健身时关闭电视,或者在繁忙的日子里寻找一片宁静之地。这些小改变能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全新的视角和空间。这正是第二个观点的核心:达到“止境”的方法并不限于苦行,而是可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观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不再是如何收集信息,而是如何有效地过滤信息。长久以来,我们被灌输了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但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是信息的海量涌入,而非信息的稀缺。信息的泛滥意味着我们分配给每条信息的处理时间变得越来越少。

科技的发展并没有教会我们如何智慧地使用科技。皮克·耶尔在旅行中意外发现,那些站在科技前沿的人反而更懂得在生活中适度使用科技。凯文·凯利,被誉为“世界互联网之父”,虽然热衷于新技术,但他本人却不使用智能手机,家中也没有电视。他有时会前往亚洲的村落,数月不携带电脑,这样做是为了更深入地扎根于现实世界。凯文曾说:“我努力保持与科技的距离,这样我才能更容易记住我是谁。”这反映了一种对信息过滤的深刻理解。

在谷歌总部,皮克对公司内部的蹦床、室内树屋等设施印象深刻。谷歌允许员工将1/5的工作时间用于自由安排,还提供了多种身心健康活动。谷歌的首席布道师来自印度,他在公司内推行了瑜伽人计划,帮助员工成为瑜伽老师。还有一位软件工程师创立了为期七周的“探索内在”课程,吸引了超过1,000名员工参与。科学证据表明,冥想有助于员工清晰思考、改善健康状况,并提高情商。

谷歌鼓励员工随时进行冥想,释放思绪,追寻灵感。目前,美国有1/3的公司设有减压项目,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对于企业员工而言,能够疏通内心,是一种极大的福利。例如,英特尔公司尝试每周四设立4小时的安静区间供员工思考。在此期间,300名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关闭电子邮件和手机,门上挂上“请勿打扰”的牌子。该项目取得了巨大成功,英特尔进而推出了一个为期8周的项目,旨在鼓励员工进行更清醒的思考。对于高强度的科技企业而言,这种预防性措施是必要的,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压力视为21世纪的流行病。

在科技的心脏地带——硅谷,许多人选择每周进行一次“互联网安息日”,通常从周五晚上开始,持续到周一早晨。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会关闭大部分电子设备,以便在新一周开始前重新找到方向感和平衡感。这是《安静的力量》一书中,作者皮克·耶尔希望传达给读者的核心理念。

我们来概括一下这些理念:首先,决定我们所在之处的是我们的心态,而非我们所到之地。其次,达到“止境”并非必须通过苦行,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来实现。第三,在这个信息充斥的时代,筛选信息的能力比单纯地收集信息更为关键。皮克·耶尔认为,每个人内在都需要一片留白,正如音乐中的休止符,它们的存在让音乐更加动听,触动人心。《安静的力量》并非一本冥想指南,也不是一种宗教宣传,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提倡——关掉电脑,放下手机,远离都市的喧嚣,通过静坐深入内心世界。生活就像一幅巨大的画布,站在近处,我们看到的是复杂多变的细节;只有后退几步,我们才能看到更宽广的图景,找到那份宁静。

生活的意义并不在于对某个圣地或高峰的追求,而在于将那份宁静带入我们日常喧嚣的生活之中。很多时候,改变生活的最佳途径就是改变我们观察生活的方式。这是《安静的力量》一书的精髓所在。希望这些内容对您能有所帮助,期待下期再会。
————————————————
本文为[三余书屋]收集和整理,原文链接:https://www.3ysw.net/book/1769753338400239616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